面对伐木和盗墓者的肆意破坏,一任任郏城县官,又如何奋力抵抗,精心修缮?
一、从常州到郏县:漫漫灵柩护送之路
公元1102年,载着苏东坡灵柩的船只,从常州启程,缓缓西北而去,终点是河南郏城。
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护送灵柩,经运河的润州(今镇江)、楚州(今淮阴),过淮水,入汴水,沿泗州(今泗县)、宿州、商丘,入惠民河,走旱路,沿许洛古道,移往郏城安葬。
灵柩从常州舣舟亭启程,运河两岸竖起了目送的人墙。上次河边百姓摩肩擦踵围观,是苏东坡抵达常州那天。
“千人沿运河两岸围随而行,欲一睹东坡仙骨神貌”。之前,公元1101年六月十五日,遇赦北归的苏东坡,经过近一年的旅途劳顿到达常州。
正是下午最酷热时,岸边百姓热烈欢迎,有人甚至爬到了树上。苏东坡头戴小帽,两臂外露,望着潮水般起伏的人流,连连道:“莫非看煞我苏东坡否”。
苏东坡的船,停泊于顾塘桥畔。入住的孙氏馆(今常州苏东坡纪念馆),是忘年交钱世雄帮找的。旧疾缠绵不愈,杭州维琳长老赶来探望陪伴。
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五日,病情恶化。苏东坡拼全力与维琳最后书别:“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惟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
惊悉噩耗,常州市民在街头相告痛哭,涌向孙氏馆与东坡最后一别。米芾也从真州赶来祭吊。杭州大诗僧参寥子闻听苏东坡去世的消息,自告奋勇前往许昌向苏辙报告苏东坡的去世讯息。
灵柩途径京城汴梁,一个见证苏东坡荣辱的地方,苏迈前去迁其继母王闰之在汴梁的灵柩。苏东坡灵柩由儿子苏迨、苏过护送到达颖昌,苏辙率家人路祭,作《再祭亡兄端明文》。
公元1102年五月初一,苏东坡灵柩在惠民河上岸,沿许洛古道,抵达终点郏城上瑞里(今苏坟寺村)。灵柩停放在墓地旁的广庆寺,确定葬日。
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东坡和“守护女神”王闰之入土合葬。墓壁砖上印着王寿卿篆刻的“东坡”二字。东坡生平喜欢砚台,米芾送的紫金砚入棺随葬。
二、东坡遗嘱中的葬地为何是远离家乡的郏县 ?
晚年的苏东坡总结自己的人生:“身如不系之舟”(《自题金山画像》)。他生命之舟的最大泊地应该是故乡眉州,然而经历一次次流放,“天涯流落俱可念”、“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如今,常州东坡公园的仰苏阁,一楼苏东坡元素竹简中,有一支写着:“先蒙恩授汝州团练副使”。
一次在经历乌台诗案,结束黄州被贬生涯后。东坡授命移任汝州团练副使,路上,他走得很慢,两次上表皇帝,乞望常州居住。
后来他评价常州:“眷此邦之多君子”。在他生命最困窘时,钱世雄等常州子弟,给了他慷慨的支援。
苏辙曾在苏坟寺村当年所属的汝州当官,并买下家族墓地。
那是公元1101年二月二十二日,苏辙在信中言辞恳切,劝哥哥来比邻而居,桑榆晚景好有个照应。他还希望哥哥定夺葬地事宜。
东坡接到弟弟的信,是在五月一日北归途中。那时,他正和友人钱世雄等游览金山寺。听到消息,向太后驾崩,朝廷局势变幻。
他立即警觉起来,马上给弟弟回信。汝州离汴梁近,他害怕陷入可怕的政治倾轧,决计留住常州。
既然选择了终老地常州,为何又在给弟弟的遗嘱中,安排河南葬地?
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写到:“地虽郏鄏,山曰峨眉。天实命之,岂人也哉。”东坡老家眉州旁有峨眉山,而河南郏县也有“峨眉”。
据《郏县地名志》载,东坡生前路过郏县,看到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赞“形胜类其乡”,见一小山宛如峨眉,“类蜀之峨眉山也”,号曰“小峨眉”,对此地感情独特。
这是东坡葬郏的“形胜说”。此外先后还衍生出了“家境不济说”、“祭祀方便说”、“表恋阙之微说”、“土厚水深说”等说法。
东坡生前给苏辙的信中,谈到葬地,他说“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可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葬事,千万莫徇俗也。”
苏东坡的意思是,主张不必再花钱另买葬地,八郎妇能用自家葬地,我们二人为什么不能用呢?苏东坡五月复信,六月就病倒,七月便去世。
病危时,他写信叮嘱弟弟苏辙“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还有人认为,北宋朝廷大员一般在开封方圆五百里内安葬,东坡无法葬在老家。例如,出生在苏州的范仲淹最后安葬在河南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