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园内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或突降人为破坏,而今仍然能较好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与当地苏坟寺村村民形成的传统文化保护民俗分不开的。本村人一提起苏坟园的东西都明确表示‘要不得’,若有人不服想占小便宜,家中人必生事端。因此,在村民心中产生了对苏东坡根深底固的敬畏和信仰之情。苏坟寺村村民长期在三苏园的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神奇的事”。
这是苏坟寺村民编写《三苏园与苏坟寺村的那些人和事》里的内容。在三苏园工作七年的李辉,大半年就住在离东坡坟冢30米的管理室,听过风声似雨声的“苏坟夜雨”。他说苏坟寺村民爱护三苏园一草一木,若折花摘果,先到东坡墓前叩拜报告。村里收集老人们口述的故事,编写了小册子。
这些民间故事大多有关“苏轼显灵”“惩恶扬善”,例如墓园曾办过联营药铺、做农中教室都相安无事,打铁匠却被显应离去。册子中,有多个故事都有关广庆寺。
广庆寺于宋仁宗时期敕修,宋高宗赐名。公元1101年,苏轼灵柩从常州沿水道、走旱道被护送来郏,曾停放于此。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亡灵超度安魂。
广庆寺的年轻和尚万钟,学习认真刻苦,还俗后经推荐考试,曾升任为河南桐柏县长。最后一位主事和尚陈秀,道行很深,厨艺高强,擅长医治。附近有部门建造需要梁檩木材,到陵园伐树。陈秀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省里汇报,阻止了砍伐。
册子还有一个故事叫《临危决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庆寺被征用成立苏坟寺小学,苏坟寺村人王发志为校长,张兆卿为教务主任。当时命令他们拆除元代的三苏父子泥塑彩绘像。出于对三苏的爱戴和保护文物的侠胆,他们偷偷用泥胚在塑像三面封堵严实,在前面堵墙上张贴毛主席画像。正是他们的保护,今人才能够瞻仰珍贵的元代三苏泥塑。
苏东坡当时的名气大,常有名士前来坟前祭拜。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及其儿子元叔仪都非常崇拜三苏的人品及文章。元好问曾经多次到苏坟祭拜,甚至因此还结识了民间诗人秦简夫。秦简夫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拜,专门居住在苏坟旁边。
后来,元好问升任吏部主事,入京做官,秦简夫曾投奔元好问于汴京,切磋诗艺。元好问留秦简夫小住,并游览了京城。当秦简夫告别元好问欲返苏坟时,元好问恋恋不舍,写诗相送,题为《送诗人秦简夫归苏坟别业》。其写道:“三月不见君,渴心欲生尘。论文一樽酒,雅道谁当陈”、“石田茅屋连苏坟,两儿力耕足养亲。君诗或者昌晚节,不应道路长逡巡”。诗句表达了真挚的感情,鼓励秦简夫继续努力,定能有所成就。
公元1295年,元叔仪担任汝州知州之时,便开始修葺“三苏坟”。苏东坡的老乡吴中、吴节兄弟先后考中进士后,也分别捐资,为“三苏”建祠修墓,并在“三苏坟”种植柏树3万多株,还把被豪绅侵占的6顷80亩坟地重新要回,又在周围筑起垣墙。
后来,到了1584年的明代,又有盗墓贼盗掘三苏墓。除此之外,两座相邻的坟也被挖掘。后经人证实,其中一座坟是苏辙长子苏迟之妻梁氏的坟墓。可见三苏墓埋葬的不仅有苏东坡、苏辙兄弟,还包括苏东坡宗族的人们。
到了清朝1644年,李自成有一位名叫吴宗圣的部下盗掘了苏轼、苏辙墓,但一无所获,愤而把墓周围的180株柏树全部盗走了。这是历史上“三苏坟”遭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破坏。但不久后,正义就得到了声张。张笃行担任郏县知县后,将吴宗圣抓住杀掉,随后到“三苏坟”祭拜。并再次修复三苏墓,重新种下大量树木,还在墓园西南处建起寺庙,名为广庆寺。前殿供佛,后为祠堂,祭祀三苏像,僧人除礼佛之外,还承担起了守墓的责任。
到了1813年,河南遭遇大饥荒。虽然守墓的僧人拥有墓园旁的7公顷田地,但因为没有牛和犁具耕作,田地被迫荒废,僧人们只能四处流浪。这时饥民们趁机拆毁了三苏园的房屋墓园,砍伐周边的树木,三苏墓再次遭遇毁灭性的灾难。
10年后,河南学政吴巢松听说了三苏墓被毁的事情,向上禀告,募集资金再次重修了三苏墓和三苏祠。
再后来,北洋军阀时期,“三苏坟”不仅无人管理,而且不断被侵占,陵园面积不断缩小,曾经一代又一代守护者们种下的柏林再次被砍伐,坟墓也几乎被夷为平地。建筑物上的五脊六兽被砸毁,坟园最终沦为了牧场……但稍有欣慰的是,祠内三苏的塑像是从元代留传下来,尽管经历过种种磨难,但至今仍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