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锐 的士司机李家辉转头告诉乘客,前面有一个红绿灯,有点儿堵车。大约1公里的路程,走走停停差不多半小时,车上计价表的数字从10跳到了38。
两人都很平静,只是感叹一不小心赶上这场浩浩荡荡的人潮。这样的晚高峰时刻,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上的人,总是从一座座写字楼里“涌”出来。只需要短短几分钟,道路两侧一眼望去就压满或急或慢的身影,路面的车流也突然间就静止了。
这是2022年8月29日,深圳普通的一天。这里很“深圳”,一条1200米长的街道上密集坐落着中兴通讯、联想、甲骨文、迈瑞医疗等超过10家科技公司大厦的深圳。这条街上,中电照明大厦入口处一家不起眼的餐厅里,花臂纹身的老板娘招呼客人坐下,推荐了店里的招牌咖啡冰朋克。水泥色地面、白墙,两三张方桌拼在一起转眼又像会议室里的长桌,用餐的人两排对坐说话。
这一天,也是极具港式风格的机甲科幻片《明日战记》在内地上映的第25天。这部前期被质疑故事“硬伤”、营销“卖惨”的电影出现票房“逆跌”现象。从普通观众到专业观众,关于《明日战记》的讨论、思考开始超越电影本身。
在深圳,这部科幻电影的意义更显特殊。这不仅因为它是深港两地的又一次合作,也因为身处“科技之城”的人们,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向往更为迫切:科幻电影在深圳,有电影的梦想,也有深圳的梦想。
近日,五位科幻爱好者、从业者,从项目投资、产业发展、制作技术等不同角度,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讲述了他们当下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我虽然是中国香港第28代原居民,不过出生长大都在欧洲的荷兰。2006年,我拿着一个背包回国发展,没有任何背景之下,开始在深圳创业。
那时候觉得,深圳是全国各地年轻人凝聚的一个新都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这个“Melting Pot”(大熔炉)的效应就是无限的商机,以及任何人都可以公平、平等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作为一个在欧洲长大的中国人,对我的童年影响最大的影视作品就是香港的电影和TVB电视剧。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喜剧,古惑仔类别的江湖警匪动作片和很多不同的武侠神话,或香港的大时代、创世纪类别的“时代主题”作品,都是深深影响我成长的一种软文化。
我们的五千年历史和文化超级丰富,现代社会也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高速发展。不过,真的望去外太空,想象未来的影视作品,从小到大就是感觉好像是缺了,或找不到。所以,我童年那时候已经一直想,为什么没有关于中国人未来科技的作品?
在欧洲,当然离不开美国的Hollywood(好莱坞)影视作品的影响。从小到大,我真的是什么电影类别都喜欢看,尤其是Odessey 2001(2001太空漫游)、 Star Wars(星球大战)、Stargate(星门)、 Star Trek(星际迷航)这种外太空的科幻系列片,然后The Matrix(黑客帝国)、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Minority Report(少数派报告)等等天马行空的科幻片。
正是因为这种软文化,一代一代人都有被影响。我很清楚,也认识很多被科幻作品影响的、好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他们的灵感来自童年时代的幻想,或者来自看到的不同科幻片的可能性。有一句话我很认可,是Jules Verne说的, “Anything one man can imagine, other men can make real”,意思就是“任何能想象到的事物,必定有人能将它实现。”
世界今天看到的普遍所谓高科技的产品或事物,很多时候就是几十年前的科幻作品有人想象过来的。我想,所以现在更是时候,中国需要更多盼望未来科技的,一些有意义、有趣、有娱乐性、有幻想的科幻影视作品。
《明日战记》上映后,我第一时间就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全中国化的科幻片,就是好奇我们中国科幻生力军从创意和技术已经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本来,我是抱着一种平常心去看,但非常高兴我们从特效技术方面一点没有落后国外了。这确实是中国科幻的一个里程碑。
在我公司的业务覆盖领域里,影视娱乐文化是其中一个板块。在国内,我与一位导演合作创办了天问者影业广东有限公司,主要领域是针对科幻题材的作品。除此之外,我也与其他创作人合作青春爱情片,以及关注乡村儿童的公益片;在国外,我和老外朋友合作成立一家了“Arguendo Films”影视公司,这家公司正在帮Netflix等平台制作不同作品,也会辅助一些中国的作品发行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