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们在深圳市科协的支持下,举行了全国第一个科幻节——深圳科幻周,主题是“百年后的深圳”,我们想埋下“想象力的种子”。
这八年,我们前后资助过大约70个人,大部分的作者是生活在二三线城市里,理工科比较多,有一位获奖很多次的灰狐老师和刘慈欣住的地方蛮近的。也有的作者生活在一线城市,在大厂工作,比如深圳腾讯有一位很不错的谭钢老师。
就城市而言,美国洛杉矶和旧金山,与深圳和北京很像。北京是文化中心,LA(洛杉矶)就出剧本、剧作家、电影公司,但是后期制作很多在(旧金山)硅谷,因为后者有技术公司能支撑,在深圳,有一个独特性就是它的科技圈,它也是科技创新之城。比如,你想做一个机器人,技术工程师深圳有、投资深圳有,制造东莞有,但我们没有主创团队。
我想说的是,深圳是一座科技城市,但有时候过于强调科技,背后往往忽视了一种人文、一种想象精神。但我坚信,再干五到十年,这批我们资助过的人一定会有走出来的,这是概率问题。到那时,中国科幻对于中国科技的前导作用,也就真正显现出力量来。
“敢想、能做了,我们也上外太空”
有这样一个说法,科幻片是世界电影皇冠上的明珠,它的背后关乎一个国家的电影实力,也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上世纪80、90年代,你能想象钢铁侠里面打开是一个中国人的面孔吗?可能提到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多是香港的武侠、动作片。但你看现在,有许多科幻片正在筹备、制作,我们也上外太空,我们的航天事业也在往上走,它的内在一定是有互相联系的。
比方说,原来我们做“空间站”,不要说别人不信,我们自己也不信,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了,甚至还会得到航天局的鼓励、支持和合作,包括最近我们在做一个火星车,假设它在失联很多年后发出什么信号,类似这样的东西原来以前中国都没有,可能也比较难去想象和实现。
《明日战记》其实是一部非常触动我,我想也能触动行业的电影。尽管现在从故事情节、人物设定方面有许多大家说的“硬伤”,票房与同样是科幻片的《独行月球》有差距,但这部电影的制作对于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推动肯定是排得上名次的,而且我认为能排在中国科幻电影前三。
我们现在的合作团队里,也有参与过《明日战记》制作的。据我们了解,这部电影筹备十年、制作五年,这里面有多少人去做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养活”多少人,可能还有它“培养”多少人。《明日战记》的意义和《流浪地球》相似,它形成了一个流程、一个体系。我们看现在中国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一定是有里程碑意义的,《明日战记》也有这样的意义。
我之前一直想拍科幻片,“本子”其实已经弄了两三年。这部电影名叫《追光》,正在做概念片的后期制作,以及长片的筹备,主要讲述地球能源枯竭后,人类寻找新能源、新家园的故事,是我首次尝试硬科幻。
我很早来深圳,算是在深圳成长,这次电影的特效总监也是深圳本地人,这一两年明显感觉在电影创作团队搭建等,各方面比原来好很多很多。以科幻电影来说,特效制作的占比是很大的,也非常重要。过去,我们有一些作品真的是需要去北京、上海找团队,但现在深圳本地的团队已经足以消化。本地团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能更好的全程跟组、随时沟通,从前期就介入磨合,知道拍摄的东西后期能不能用等等,因为后期改动是一个很庞大、费事的事情。
再比如,我们最近勘景寻找火星的一个拍摄场地,本来想去甘肃,后来因为疫情改变了计划,最终在广州一个采石场找到了相似的环境。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只能说我们看到了这些好的变化,哪怕是在电影行业看似“低迷”的时候。
目前来说,深圳也好,大湾区也好,我们是有这样的能力满足一部上档次、上标准的,或者说真正上院线的科幻片的要求。
我的“老东家”是一家叫环球数码(08271.HK)的香港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是电脑图像创作及制作,涵盖动画影视投资制片、创意开发、制作、宣发、衍生授权,已创作20部动画大电影及60部动画连续剧。
我在这家公司“写了几年程序”,大概在2015年左右越来越多的“私单”找过来。那个时候影视市场还很好做,我就出来创业了。
MadCats FX的中文名叫曼卡斯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是一家视觉特效公司。我们是从深圳留学生创业大厦走出来的,也得到了深圳科幻基金的孵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