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许多Z世代线下社交的画像。
虚拟社交或熟人社交时个顶个的亢奋热情,结果一到面基就全面哑火、面面相觑。
如果你身边也有Z世代,你还会发现,他们在社交过程中维持着“低欲望、高效率”的模式。
和其他年代的人不同,Z世代乐于给自己与他人带上标签和符号。
回想一下近两年MBTI与性格测试的火爆,每一波浪潮都有Z世代推动,他们并不拒斥“被代表”,而是希望更高效地筛选出自己的“同好”,不必把时间浪费在不相容的圈子里。
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除了社交网络,对Z世代的偏见,还离不开最近频繁被讨论的“00后整顿职场”议题。
在被流量包裹的爽文叙事之下,越来越多优质答主在知乎上反驳这种偏见:
优质答主@半佛仙人 在“你觉得00后敢于硬怼老板的底气是什么呢?”的问题下的回答,收到了1934个赞同。所谓的“00后整顿职场”,只不过是Z世代对于“拿钱办事”的理念更加明确。
这并非他们鲁莽轻浮,而是变得更加精明了。老板画的饼,我不想吃。
“00后进步的地方在于,人家早就看透了职场的等价交换原则,也没网上那些案例那么刚、那么喜欢怼老板。”实际上,00后并非整顿职场,他们只是坚持了一项核心准则——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Z世代对自我主体性的排序,一定在“为某个资本家打工”的前面。表面上在“整顿职场”,实际上拒斥了一整套关于职场的糟粕。
不管是酒桌文化、落后的职场潜规则,还是无所不在的性别歧视。历代打工人为之折腰的职场暗黑法则,Z世代只是打算站起来反抗一次。
这也基于他们所受的教育,让他们对“权力关系的尊卑”保持旁观态度。
同时也引申到了,Z世代对“人生与工作”关系之间的认知:
如果一项工作的上升空间充足,并且能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价值,那你会对Z世代刮目相看:他们“卷”起来就像一阵职场旋风,比前几代人都肯吃苦。
在另一档节目《我所向往的职业啊》中,身在硅谷的Z世代程序员黄玄证明了,如果一份工作可以看到清晰的发展路径,他们会产生强大的“自驱力”与ownership。
黄玄目前正在Meta(原Facebook)的React团队。每天在公司处理完工作后,他还会在家里自学论文,提高相关技能。
Z世代也并非“靠不住的小屁孩”,他们被困在职场刻板印象里太久了。
在《我所向往的职业啊》中,还有一位进入顶级红圈律所的Z世代律师李龙宇。他每天的工作量异常饱和,并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老板交付的任务完成得滴水不漏。
北大法学院课程导师、节目观察员王一快对这位Z世代律师非常认可:“衡量一个中年级律师到底有没有获得老板的信任,就是看敢不敢让你在客户面前说话。”
而李龙宇之所以能取得这份信任,是因为他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规划好了,所以在面对客户的询问时,李龙宇能在最短的反应时间内给出精确的回答。
难就难在,他们看似拥有了一切,却也是最容易迷失的一代人。
在知乎热门话题“00后到底在忧虑什么”下面,许多正在迷茫中的Z世代现身说法,打破偏见。
互联网打开了视阈,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他们看到了一切事物的真相,明白世界的边界有多宽广。
有人在15岁已经周游列国,有人在15岁却连一间独立的卧室都没有。
有人在18岁拿到了常春藤的录取通知,有人在18岁提桶进厂。
世界的参差落在他们身上。在本该意气风发的年纪,被现实狠狠摔打在泥土之中。
席瑞提到了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性的细节:每年在大家都晒出双十一账单时,自己会莫名地羞愧,因为自己的金额只是别人的一个零头。而消费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Z世代是否会被排挤在主流话语之外。
自卑与耻感,是Z世代普遍拥有的落差感与同辈焦虑导致的必然结果。
如果不能获得高饱和度的人生,那么不如换一个赛道生活,换来另一种形式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