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祭谣的流传,也许是为了轮值,也许是为了提醒,但,它更昭示了十班村民对这一历史的重视和铭记,对十班英烈的缅怀和敬重!
相传祭祀的仪式十分隆重,据赖瑞禹在《泉州“祭十班公妈”习俗考》一文中描述:“是日英灵庙前,热闹非凡,鼓乐喧天,筵桌层层叠叠,全猪羊鹅鸡大牲形态各异,糕粽龟大粿色彩纷呈,鞭炮轰天震地,焚香化纸烟雾缭绕,连台好戏大演地方戏曲,走江湖的耍魔术杂技,卖艺舞拳弄棒,难以尽述。据说,有一年杏宅村有户富人家聘请高手杀五兽,选用各色果蔬作辅料,雕成造型逼真、最富特色、极为美观的‘百鸟朝凤’的筵桌。一时传为佳话,名扬泉州东门外。”
正是村民们这种祭拜先烈的自发意识,使得“祭十班公妈”的习俗历经463年而没有失传。
记者了解到,“祭十班”习俗所在地先后被评为洛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以十班抗倭为主题的现代歌曲《十班抗倭颂》和南音说唱《琯头抗倭》在公益性活动节庆日、非遗日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助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
“这次‘泉州祭十班习俗’成功获评省级非遗项目,我感到非常地高兴。我们会以此为契机,传承弘扬好本地爱国主义精神,将本地文化传扬得更高更远。”“泉州祭十班习俗”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海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