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让子弹飞》是一部广受好评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关于它的各类解读与影评也是层出不穷。很多人都着眼于这部电影背后的现实隐喻,但却忽略了它背后的历史现实。在我看来,《让子弹飞》其实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里面很多看似魔幻的桥段,其实都是真实历史的展示。接下来我会用几期视频聊聊《让子弹飞》背后的真实历史。
事先声明,这些视频只谈历史,不谈隐喻,也希望各位观众不要在弹幕和评论区里讨论。下面我们开始正片。
民国时期,崇山峻岭之间,一列火车拉着县长、夫人以及师爷前往鹅城。突然,枪响火车侧翻,麻匪呼啸而出,绑架了「师爷」和夫人,然后上任鹅城。进城 「师爷」一拍大腿,痛苦面具浮现在他被岁月,残害了的脸颊上。
众所周知,清末民初,这是军阀混战的年代,抢钱抢地盘,进城以后三日不封刀,都是寻常操作,上不了新闻。但把税收到90年以后,从1920年收到2010年,那可真是土匪,土匪都不如,恶心!
军阀真的会把税收到90年以后吗?答案是真的。请一定要记住,《让子弹飞》这是部纪录片,鹅城的原型,是四川东部丘陵地区的某个县城。
民国年间的四川,长期处于军阀混战之中,百姓在军阀眼中,那就是一茬又一茬的韭菜,而且还是大棚韭菜,可以根据需求,不分季节不分昼夜,随时催熟随时收割的那种。在混战中,四川军阀的规模也在急速扩张。
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的时候,双方兵力还只有十万人不到。但到了三十年代,四川 「二刘大战」爆发时,两边能动员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七十万,再算上其他中小军阀的兵力。四川当时的士兵人数已经超过百万,占当时中华民国全部军队一半。与士兵数字同步增长的,是军饷的数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四川军阀们一致的选择,就是最老实听话的农民。一开始,还只是提前预征两三年的田赋,临时应个急。到了后来,那就是每年收上四五次。每次收上四五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田赋,以至于很多农民,自己才活了四五十年,但已经连自己曾孙子的税都提前交完了。
四川新繁县1933年一连被收了五次税,每次收两年的税,相当于种一年地;交10年税,这还只是「正税」,一旦碰上军队出兵,还要临时再多征一年。川军第28军在新繁驻扎4年,一共收了50年的税,累计收到了民国80年。1911年加上80年,这就是1991年,这一年应该已经有不少B站用户出生了。
类似的田赋预征制度,在福建、安徽等地都执行过。但基本只是临时政策,提前一次性收了你几年的税。那么接下来的几年,只要我没垮还在这里,那么明年该收税的时候,至少能给你打个折。只有四川才能发生这种把税收到2010年的奇闻。
首要原因,当然不是其他省军阀比四川军阀更仁慈,而是因为四川的「田赋正税」从大清开始就是偏低的。从明末到清初,四川经历了长达三十年战乱,人口损失极大,因此康熙末年清朝实施「添丁入亩,永不加赋」,就是想要通过降低土地负担的方式吸引外地移民,也因此四川田赋征税的标准非常低,平均每亩土地只收0.1两银子,差不多是同期江南地区的八分之一。
清朝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持续了一百年,大量外省人口涌入四川。到了大清末年,四川人口已经超过四千万,耕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了四十多倍。但地丁税却还以康熙朝的数据为标准,这就造成四川农业征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晚清的时候,四川就是驰名大肥羊,曾国藩为了筹集军费,就曾在四川一次性收过好几年的田赋。
大清灭亡的时候,四川一年征赋、田赋加起来,差不多是三百多万两银子,算下来还是只有同期江南地区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在军阀眼中,四川的农民就像海绵,只要挤一挤总还是会有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农民能够被挤出这么多油水。但军阀可以肆无忌惮地抢钱,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四川军阀割据,从而形成的「防区制」。
在军阀瓜分四川的背景下,别说远在北京的民国中央政府,就连四川省政府都权力很小,真正能管到各个县的是每个县的「驻防」军队。但因为频繁打仗,所以驻防的军队随时可能会换一个县城,今天可能还是刘师长的14军说了算,明天刘师长就一败涂地,换成了张司令的23军,墙头变了大王旗,那前一个大王收的税,后一个大王可不会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