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海图书馆东馆(下称“上图东馆”)正式开放。老少读者又有了乐园,爱书客和自习爱好者将共享这座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
上图东馆不仅有极富特色的建筑造型,与世纪公园的绿意一道形成城市景观,内部更藏有全新的功能和服务。前不久两轮公测,市民反响强烈,预约入馆“手慢无”。
机器人、智能书架引领的阅读新感觉,高品质桌椅家具的舒适体感,系列公共艺术作品提供的打卡机会,主题展览释放出的巨大信息量……不妨去看看,图书馆还能为人们带来怎样的灵感,使人与新的生活方式相遇。
上图东馆位于浦东新区迎春路300号、合欢路300号,附近有浦东新区政府、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世纪公园和在建的上海博物馆新馆等文化地标建筑。平时,世纪广场聚集了一群玩滑板的年轻人,从地铁站出来,当视线跃过树林,上图东馆醒目的“璞玉”造型就显现出来。
从功能上讲,上图东馆既是上海图书馆的新家,也是“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花木-龙阳路城市副中心打造行政文化商务中心迎来的一位新成员。这是一座以当今世界最高等级标准打造的新型图书馆,现在建设者已经完成了工作,轮到市民来体验它了。每一位读者以自己的方式和视角使用图书馆,是对这处新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图景的最佳诠释。
设计上图东馆的是Perkins&Will全球事务所旗下的丹麦SHL建筑事务所(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建筑师团队拥有丰富的图书馆设计经验,曾为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城市带来重量级图书馆建筑,屡获国际专业奖项。该公司资深助理董事、资深项目建筑师林婧全程参与了上图东馆项目6年来的工作,在第一财经约她逛游体验上图东馆的当天,她还在协助上图东馆管理团队解决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细节问题。
林婧告诉第一财经,国外的图书馆设计项目动辄超过十年才能完成,过程漫长,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居民进行访谈,在交流中不断了解大家对图书馆的具体需求。使用者的需求决定了图书馆应该具备哪些功能,提供怎样的场地和资源。
从开始设计竞赛算起,上图东馆项目仅用6年就建成开放了。读者希望看到一座不仅在借还书、自习、文化活动、展览、学术交流、数字资源等方面令人更加满意的图书馆,也在内心发出呼声:图书馆还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新改变?
作为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图东馆11.5万平方米的体量,读者可去到9个楼层、22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还有智慧文创区、团队研讨室、终身学习室、阅读静音舱等不同类型的场地,打造“知识交流共同体”、大阅读时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成为市民乐享的“书房、客厅、工作室”。10组国内外艺术家围绕“中国文化发展中不断演变的文字载体”为主题打造的作品,成为公共空间氛围营造的闪亮角色。
地标、综合、大体量、新潮、方便、舒适、低碳、艺术……把这些概念真正变成读者可以享受的服务,需要从细节做起。随着上图东馆正式开放,为打造这座建筑投入的种种巧思,得以最终转化为可体验的空间。
初入上图东馆,也许有人会不知从何处逛起。随意畅游,移步打卡,固然是一种方法。林婧的建议是,不妨先问问自己来图书馆的目的是什么。读书、自习、工作还是放松休闲?
来寻找学习氛围的人,适合到三楼阅读广场这样的大型阅览空间。大片、成排的阅览桌,一大群正在看书的人,氛围感非常强,与大家坐在一起,读书学习会更有动力。
如果想找安静的角落,高度专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四楼、五楼的主题阅览区,设计师在两排书架之间安排了阅览桌,这样围合形成的空间相对比较私密,便于提高专注度。
追求安静、不想被打扰的读者,还可以选择极静阅览室,有单独的门进出,墙体还有消音效果,可以说是“阅读包厢”。也有人来图书馆是为了放松身心,林婧建议,可以选择靠窗的单人休闲沙发,选本书来读读,时而望向窗外的树林,“阅读自然”,发发呆。传统意义上,不读书好像就没有必要来图书馆。上图东馆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在图书馆里给每个人都提供容身之地。与书一起度过轻松的一天,会给人带来很多文化气息上的影响。从公测阶段的体验来看,能看到图书馆外面世纪公园的绿意,就是在上海市中心难得的宝贵视觉享受。
图书馆也在创造性地打开自我,提供书本以外的更为立体、更具主题性的服务。读者来到上图东馆,可以到展厅看展览,到报告厅听演讲,在剧场欣赏音乐演出或影像放映,七楼馆藏精品馆展出名家名作、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