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楼的健康生活馆、科技前沿馆、设计馆等主题馆可以提供各类的专业阅读资源。音乐馆配有创作室,读者预约后可以使用专业器材试一试创作并录制音乐。林婧介绍,每一个主题阅览区的设计,都分成阅览空间、展陈空间、活动空间三部分,融合这三种功能的目的是以丰富的形式传播知识信息,符合图书馆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一财经记者看到,每个主题区的展陈空间都有一些专门策划的互动内容,活动区则配置了相应的设备,比如3D打印实验室、艺术作品展示区等。这种做法既沿袭了上图原有的主题馆划分,也有大幅创新。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可以给读者提供很多主题衍生体验的机会。
二楼的屋顶花园也是建筑师着力打造的一块特色场地,为了实现设计目标,先后克服了不少技术上行的限制。“哲学家西塞罗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如果你的图书馆里有一座花园,那么一切就完美了。”林婧希望,花园能吸引大家到户外去看书,让人们体会到学习知识与享受大自然是可以兼得的。
在这么大的图书馆里不迷路是很重要的,林婧介绍,为了让读者建立方向感,建筑师选用了4种主题色定义馆内的四个方向,朝南是红色,朝东是绿色,朝西是金色,朝北是蓝色。各阅读空间的家具和玻璃隔断等,都会与主题色有所联系,帮助读者随时辨识方向。楼层之间的交通,主要通过每层楼两边的白色玻璃盒子状“交通盒”,里面有自动扶梯和电梯。知名设计公司“2×4”设计的导视牌,遵循中国古代纸张的规格,比如4开、8开,上面的信息均为白底黑字,与环境色保持一致且比较显眼。
在实地体验和公测阶段,第一财经记者试用发现,上图东馆使用的桌椅家具舒适度较高。林婧告诉第一财经,馆方和建筑师都下了很大功夫挑选家具并进行组合。馆内家具要满足好看和舒适,以座椅为例,摆在空间中要合适的需求,长时间坐着也得舒服。经过建筑师的比选、内部测试,馆方的综合考量,并在上图淮海路馆举办读者公测之后,综合多方面意见最终确定款式。
上图东馆还有很多设计上的惊喜有待读者慢慢解锁,比如供读者临时接电话的“静音间”,是长宽均为1米的方盒子,看上去像电话亭,隔音、通气;使用玻璃墙体的图书分拣间,可以让读者看到书籍被分拣、输送到周转书库的过程,颇有趣味,也让读者看到一些藏书管理的“科技感”。
第一财经:图书馆是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别,从古至今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以当下标准来看,最新、最高水平的图书馆应该是怎样的?图书馆不断更新换代的动力是什么?
林婧:公元前3000年,亚述帝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图书馆。早期的图书馆功能单一,是对书籍或者说对经验的收藏。收藏知识和信息的图书馆属于第一代图书馆。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图书的普及,使大家能走进图书馆,阅读和借阅图书。
上图东馆除了收藏、借阅书籍,还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包括展览展陈、演出活动等,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舒适的阅读、探索发现的环境。我们认为新一代图书馆也已经在孕育中,将会有深度的多媒体融合。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文化都纳入进来。
第一财经:营造一座新时代的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居于怎样的地位?你们在设计上图东馆的过程中,遵循什么理念?
林婧:图书馆发展的目标一直是以人为本,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图书馆要给读者提供不同的空间和使用场景,满足他们多样的需求。
图书馆建筑就像一个容器或一座舞台,给人们提供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在设计上图东馆的过程中,我们的核心理念就是凸显场地的开放性。尽量减少隔墙,空间开敞灵活,读者来到这里除了可以接触到书,也能观察到他人,被激发出一些灵感。
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化,图书馆从储藏收集知识的空间变成知识创造的空间,读者想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读书。我们既要设计出形式各异的阅读空间,开放的、私密的,单人的、多人的,还要设计多种功能性空间。
第一财经:全程经历了这个项目,你对图书馆的发展和阅读生活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林婧:我一直觉得我自己和上海图书馆很有缘。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喜欢放假的时候到图书馆待着。原来的图书馆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学术、非常安静的,坐在馆里,周围的人好像都在研究学术。这几年在上图东馆的设计过程中,我和伙伴们调研了很多图书馆,世界各地的优秀图书馆启发我们,图书馆的新兴趋势是可以更“社区化”的,也就是让更多的兴趣爱好者人群来使用这里,把去图书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图书馆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项工作由此也改变了我对图书馆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