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即使是健全人,到医院就诊都会感觉流程复杂,对于交流不畅的听障患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在武汉,有一支手语导医志愿者团队,12年来一直坚持义务为听障人士看病就医提供“翻译”服务,累计服务听障患者4000多人次,被誉为“天使翻译官”。最近,记者跟随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张勤,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们为听障患者服务的场景。
早上8点,张勤值完夜班,脱下白大褂、挎上包就从医生办公室来到一楼大厅,一米八的个子加上俊朗的脸庞很容易把他从人群里认出来。8点一刻,他接到了聋人夫妻王静和张伟。张伟眉头紧锁、站立不稳,妻子王静焦虑不已,张勤赶忙过去和他们手语交流。
张勤带着他们挂号、就诊、缴费、取药全程手语翻译,把医生的话用手语一一翻译给夫妻俩,再把夫妻俩的手语回答转述给医生。开了几副药,医生建议张伟回家观察。走时张勤再三叮嘱有任何不适随时发微信,自己手机24小时开机,会第一时间带他们到医院就诊。
张勤说,更糟糕的是,很多聋人不识字,更无法和医生沟通,宁愿在家痛苦煎熬也不去医院,本来可以挽救的生命有的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早逝。因此,无论多远,只要患者有导医要求,张勤都会到离他们最近的医院去服务。
大学时张勤就热衷公益,学习过手语,自己还到汉口江滩的武汉聋人手语角练习。2010年,张勤进入武汉市第一医院,成为了一名介入放射科医生。参加工作不久,一天,在医院遇到了一位叫魏五毛的聋人,因为沟通障碍无法就医,于是他带着魏五毛从登记到检查取结果全程手语翻译,魏五毛感激不已。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聋人找到张勤手语导医,张勤在工作之余义务为他们服务。
自从走上手语导医这条路后,找张勤手语导医的聋人越来越多,2012年5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成立了张勤手语导医义工队,张勤任队长,培训院内的导医、护士30多人为聋人导医;2018年,在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市残联和六角亭街游艺社区的帮助下,张勤组织成立了手语导医志愿者服务队,社区免费提供办公场地以及会议室、活动室、图书室,服务站就成了聋人们的另一个“家”。
9点,整理完资料,张勤打开电脑,开始线上志愿者交流会,因为疫情原因,本来安排的线下急救培训改成了线上交流会。张勤说,每周六,这里都会举办健康咨询、手语培训、急救培训、健康讲座等各种活动。游艺社区书记肖静说,经常看到晚上服务站的灯亮着,跟张勤打电话才知道他又是在加班。每一次来参加活动的聋人参与率很高,而且学得相当认真,每次来都是面带笑容走。
刘静是加入手语志愿者服务队最早的志愿者之一,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今天也不例外。工作7年时间,她参加过很多志愿者活动,唯独手语志愿者她坚持了下来,她说:“大家都是很真诚的用心的去服务,没有任何的摆拍、走秀,这才是真正的服务。”
今天又是一个休息日,早上8点,张勤和志愿者宋大姐带上血压器和一袋水果,搭乘公交看望聋人杨浩和他的母亲。张勤说,手语导医能够帮助聋人解决看病难题,但很多患者忽视家庭康复治疗,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现聋人术后自行停药或者减药,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张勤和团队其他成员,每周集中走访四到五个聋人家庭,给他量血压、血糖,检查药品的有效期,提醒他们备好急救药品,帮助他们康复治疗。
张勤说,对杨浩这个家庭来说,老人行动不变,杨浩又无法与人沟通,上医院看病成为奢侈。因此,每个月都会上门给母子俩做检查,还帮助杨浩学习手语,当母亲病重,张勤就和其他志愿者上门来带着母子俩去医院。
家庭回访、导医服务、志愿者培训、健康讲座……张勤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2019年,家里三位老人住院,小儿子出生,大女儿上学接送,张勤忙碌不堪。但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坎坷,12年来,张勤从来没想到过放弃。他说:“作为一个男人自己扛不住了也得扛,咬着牙挺过去就好了。这可能就是一个获得感和成就感吧,我觉得自己做的还是很喜欢的事情,也很喜欢这一群人。”
现在,全国有2700多万听障人士,人数居五大残疾之首,其中武汉就有1.5万,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已是他们的日常,而就医难更为突出。在武汉,张勤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开辟了手语导医服务,一定程度上为聋人就医解决难题,在他的带动下,全国其他城市也陆续开展这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