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射成功的时刻,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当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准进入预定轨道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于卫东心里终于踏实了。
于卫东是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15车间第一铆接装配组组长。从长二F火箭研制开始,他一直承担逃逸系统整流罩解锁机构的调试工作,被誉为921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解锁专家。
当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整流罩就像一个保护伞,用于保护卫星、飞船或目标飞行器。当火箭飞离大气层时,整流罩又要及时解锁分开,保证有效载荷能够释放出去。虽然火箭在每次交付之前,已经完成了解锁试验。但只有当火箭升空、整流罩成功分离后,于卫东和同事们才能真正松口气,“这个时候才能说我们的任务圆满完成了。”
深蓝色的工作服,脖子上挂着耳塞,斜挎一个工具包——这是于卫东工作时的标配,上线工作时,工具、零件要随时放进包里,防止对装配部件造成划痕、损伤。
1995年,于卫东来到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火箭装配工作。在此之前,他在木材厂工作了8年。“两个行业跨度很大,基本上谁也不挨着谁。”
于卫东永远都忘不了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走入车间看到火箭整流罩、芯级、助推器等大部件的震撼。“当时我给老主任做了承诺:我一定会好好干,不辜负您的希望,不离开15,奉献15。”从进入15车间起,他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27年。
虽然在木材厂时,于卫东也会干装配的活,但与火箭铆接装配相比,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干好装配,光有热情还不够,一个优秀的装配工,必须要有真本事。”于卫东咬牙坚持,不懂就问。师傅认真教,自己虚心学,别人下班了,他还在努力琢磨,于是很快就掌握了所有工序的技术要领,能上手操作了。
火箭巨大的圆柱体外形是躺着装配的,内部有解锁接头、上下支撑等异型结构。整流罩被称为火箭“皇冠”,它的装配需要以极不舒服的姿势工作数小时,这其中最常见的姿势就是蹲着——蹲着校形、蹲着铆接、蹲着调试。
于卫东被蹲着的姿势难住了。老师傅要求蹲两个小时,但他蹲不到10分钟,就开始腿酸、脚麻,还觉得有一点头晕。
很多年轻的工人叫苦不迭,但于卫东一声不吭。“既然是工作需要,练就完了,累算什么。”于是,他开始苦练“腿功”。
他发现要让自己蹲得更稳,体重不能太大,不然蹲下的时候,腿部血管和神经压迫严重,容易酸麻。为此,原本就不胖的他开始有意识地控制体重。在工作中和同事搭档,他总是抢先干蹲下的工作。大型部段铆接往往需要上万个铆钉,于卫东能蹲着就不站起来。部段一寸寸合拢,他在火箭里一寸寸蹲着挪,直到漂亮地干完活儿为止。日复一日的训练,于卫东越来越适应蹲着的状态。
蹲两个小时,是基本功,如果遇到特殊任务需要更长时间呢?于卫东暗暗给自己加码,练习蹲4个小时。“后来,我就可以蹲4个小时以上,干活儿腿不麻、手不抖。”
1997年,刚入职两年的于卫东被调到铆接车间第一生产组,不久后开始担任组长。就是在这一年,于卫东开始参与长二F火箭“逃逸系统整流罩解锁机构”的调试。
与其他整流罩不同,长二F火箭整流罩采用的是全新结构的机械锁装置。这种装置排列在整流罩两侧,当火箭达到一定高度时,解锁机构将按预定程序启动,将整流罩与火箭分离。解锁的最大难点就是所有的锁必须在0.02秒内全部打开,整流罩才能顺利打开,航天员才能进入太空。这样的任务和难度不仅在中国航天史上是首次,对从事铆接装配工作不久的于卫东来说,无疑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由于时间紧迫,院里下达了调度令,要求三天内完成解锁。于卫东带领团队开始了连轴转。长时间不眠不休,于卫东和同事们的眼睛都熬出了红血丝。
“装配中的丝毫误差,都会给同步解锁带来影响,况且这种结构的锁,我们还是第一次用。”刚开始调试时,为了摸索解锁规律,他们班组一共上了10个人,他们坐在壳体内,一人紧盯两到三把锁,锁响举手、报数,记录位移量……于卫东作为型号的指挥者,参与了调锁的工作。
32把锁单边各16把,通过19根拉杆进行连接,每根拉杆就如同琴弦,要同时让它们执行一个动作,难度非常大。“第一次调试完成后,分离程序一启动,就跟放炮仗一样,噼里啪啦一顿乱响,别说一声响了,有的锁甚至根本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