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调试并不顺利,但于卫东不厌其烦地拆了装、装了拆,与检验员一起推敲、反复摸索。
逐渐地,他们的信心越来越足。“刚开始,启动分离程序八九声响,慢慢地,到四五声响,这就是很大的进步。”48个小时后,解锁规律慢慢“浮现”,“嘭、嘭”,解锁完成。虽然没有一声解锁,但是两声解锁已经是很大的突破。
调到一声响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经熬了72个小时。于卫东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那是晚上9点多,10个人坐在整流罩内,单位领导和专家们围在外边观察,大家心跳就像停止了一样,只有他手中的扳手慢慢转动的细小摩擦声。
“嘭。”很大的一声响,瞬间击碎了现场的沉闷,32把锁同时开启了。
“是不是一声?”于卫东都不敢相信是真的听到了,他拿着扳手一动也不敢动,生怕自己不小心动一下扳手,又打乱了规律。“后来大家都确定,就是一声,在我们心中几天的压抑感一下就没了。”于卫东说,“特别高兴,那一声,真是我听过的最美妙的声音。”
趁热打铁,攻关团队又进行了多次验证,固化了解锁方法。中国运载火箭的研制技术又向国际领先水平迈出了一大步。“长二F火箭自首飞至今已经多次成功执行载人发射任务,更加验证了整流罩解锁方法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上,长二F系列运载火箭执行了从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达到100%,被誉为“中国神箭”。
从承担长二F火箭“逃逸系统整流罩解锁机构”的调试工作以来,让于卫东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1997年进行的00试验外,就是遥五第一次载人升空。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遥五成功将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在他之前,长二F火箭都只是实验,没有真正载人发射。“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遥五火箭发射时,大家心里都特别紧张。我们交付的产品能不能达到发射的要求?”于卫东说,当时大家都在车间里坐在电视机前,紧张地观看直播。看到火箭飞行120秒逃逸塔分离,137秒助推器分离,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200秒整流罩分离……大家心里都踏实了。“这才算我们车间工作基本圆满完成。”
于卫东说,交付不是终点。“逃逸系统整流罩解锁机构”最后一次解锁是在车间完成,之后交付总装车间、最后运到靶场不会再进行调试。这期间火箭还有长途运输、起吊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造成固定拉杆的螺母位移,同步解锁就不存在了,“所以在车间交付之前,我们要保证一声响必须达到完美,所有拉杆必须锁死。仔细检查,不允许后续因为搬运让拉杆的位置出现任何的偏差。”
于卫东的父母、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是航天人,他的爱人、姐夫、大嫂、侄女、外甥女也都在为航天工作。因为这共同的事业,于卫东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放下一切顾虑,投身到他热爱的工作中,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在家里却成了“甩手掌柜”。
对于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于卫东有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企业这个大家,便没有自己的小家,企业好,家就好。”在进入15车间之前,他通过家里人了解到航天,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工作。“刚入职走进车间,看到这么多等待装配的火箭大部段,让我感到新奇和震撼,但在车间工作几年后,最初的震撼变成了一种责任和使命。”于卫东说,每次火箭发射成功,都是他最幸福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值得。
在15车间内,有一个办公室挂着“丰台区于卫东飞机铆装钳工首席技师工作室”的牌子,在会议桌上,摆着一个长二F火箭模型,“这是我从靶场特意带回来的,给大家一个纪念。每当我们看到这个模型,心情都会无比振奋。”他指着模型介绍道:“火箭主体结构中的铆接舱段,都是在我们车间装配完成的;位于顶部的就是整流罩,相当于火箭的‘皇冠’。”醒目的白色整流罩上,印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每次火箭交付前,他都会用软布把国旗擦得特别亮。他说,“这是祖国的象征,这是我们的荣誉。”
从1997年担任一组组长到现在,于卫东一共带出了13个徒弟。他有一个手写的生产记录本,记录着整流罩装配的种种细节,这是他常年从事整流罩装配的质量保障小秘籍。为了提升团队的整体操作水平,于卫东将生产记录本推广到全组使用,将整流罩装配的技能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操作工人。“15车间有很多老师傅,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进来,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有人接你的班儿,还在各方面都能顶得住,这行业后续有人。”于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