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地平线发布消息称,已获得奇瑞汽车的战略投资并完成交割。根据双方协议,该笔资金将主要用于车载智能芯片的研发迭代与量产应用。同时,在目前车载智能交互领域的合作基础上,双方正式开启面向高阶辅助驾驶领域的全新合作。
根据规划,奇瑞汽车全新高端智能电动平台——E0X平台将采用征程3芯片构建算力基石。该平台规划了至少五款面向L2+级以上的智能化车型,首款车型奇瑞E03将于2023年落地,可实现高速和城区NOP辅助驾驶功能。此外,双方基于征程2芯片打造的ADAS量产合作车型,也将在2022年内落地。
事实上,早在去年双方就达成了全面战略合作。2022年,奇瑞瑞虎8 PRO、欧梦达OMODA 5等全新车型上市,都搭载了基于地平线征程3芯片的全场景多模交互方案。随着此次自动驾驶量产合作项目的开启,更多款面向L2-L4全场景整车智能的合作车型将迎来落地。
奇瑞与地平线的合作,成为当下中国整车企业投资供应链的一个缩影,尤其在“缺芯少魂”的当下,芯片自研还是合作?成为整车企业在智能化路上的两条路线。
不久前在武汉举行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论坛上,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上台就“道歉”,说到9月因缺芯造成30万辆产能的损失,博世作为芯片供应企业,对此感到抱歉,同时他也调侃自己,不敢出现在论坛上,“不是不敢去,而是一去就会被围追堵截”,原因就是缺芯。
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角逐已经从电动化的上半场,进入到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智能化功能的增加,都对车规级芯片数量和算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黑芝麻智能科技高级产品经理额日特说道,一台新能源汽车平均要使用约2000个左右芯片,相比传统汽车500-600个,增加了3倍量。
但另一方面,整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与车规级芯片的短缺,导致了供需两端的极度不平衡,且更多芯片技术并没有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
近两个月以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进一步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端GPU和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8月31日,英伟达表示,停止向中国出口两种先进的AI计算芯片,分别是A100和H100芯片,这两种芯片可以加快机器学习任务。
疫情反复、地缘政治等不利因素带来了芯片的持续短缺,整车企业产能受到严重制约。不久前,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在智能网联汽车论坛上说到,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的1/3,但是中国的芯片目前连5%都不到。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閤先庆则表示,广汽集团今年因疫情和芯片短缺造成的产能损失超过17万辆。
聚焦到本次投资的主角奇瑞集团,就在一个月前,奇瑞集团旗下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告诉汽车头条记者,去年8月份以后整个汽车行业出现严重缺芯,在奇瑞集团的统筹调配下,捷途品牌每月只有1万个芯片供给,只能保证品牌生存线,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年4月。而4月芯片供应紧张缓解以后,捷途汽车的产量逐渐提升,不过,目前仍然受制于芯片等因素难以实现满载生产,只能满足终端需求的60%左右。
从捷途遭遇的困境来看,即使不缺用户和销量,却依然受制于自身产能规划和供应链中的芯片供给。
面对芯片短缺,国内芯片企业加快速研发车规级芯片,车企也已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国产解决方案日渐完善,近年来在中国诞生了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车规级芯片企业。
同样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论坛上,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 单记章表示,未来3-5年,智能驾驶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到2025年,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达到65.5%,智能驾驶芯片在汽车市场的出货量会接近1400万片,产值是十分可观。
地平线CEO陈黎明也说到,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智能芯片的角斗场,MobileyeQ5、高通骁龙、英伟达Orin等都选择在中国首发。即便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之下,本土芯片企业依然取得可喜的突破。尤其是地平线,今年1-6月出货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特斯拉。
地平线在三年内接连推出了征程2、征程3和征程5三款可规模化量产的车规级产品,证明了自身车载智能芯片行业的地位。截至2021年底,地平线征程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经突破100万片,目前与20多个车企签下来合作项目,其中还包括上汽、广汽、长城、东风、一汽等。
其中,此次与奇瑞签约中设计的征程3芯片,是地平线第二代高性能车规级AI芯片,基于自研的BPU伯努利2.0架构设计,具备更高集成度、开放性和可拓展性等特点。同时,依托强大的算力支持以及算法,可实现更加精准的视觉感知以及智能驾驶决策控制,使视觉感知不仅实现了看得更远、更广、更清晰,还针对中国道路场景进行了优化,让物体识别性能更佳,例如能够检测中国特有的特殊障碍物和红绿灯等。值得一提的是,征程5的推出,让地平线成为了业界唯一能够覆盖从L2到L4全场景整车智能芯片方案的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