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金庸说: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 “第一奇书”。
书中豪杰聚集,英雄辈出,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是多大的失败,学会成住气,你才能扭转乾坤,赢得人生的胜利。
刘备自失兄弟后,郁郁寡欢,夷陵战败后,便缠绵病榻,知道自己不久于世,临终前,把刘禅和刘家的江山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出师北伐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使蜀国的元气大伤。
刘备死后,蜀国的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在过问,操心,他死后,蜀国失去主心骨,没有人可以挑起国家重担。
当魏国攻打蜀国时,姜维誓死抵抗,而刘禅却打开城门献出国家,以求全身而退,厚颜无耻的苟活几年。
如果诸葛亮不急于统一天下,而是休兵养息,巩固国力,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发展,留住自己的身体,辅佐后主,刺激图谋,未尝不是另一种结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用力的人,跑不远。因为人生是一场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速度。凡事急于求成,只会越战越败。
苏轼说: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刘备知道曹操的猜忌很重,为了躲过杀之祸。只能将的野隐藏起来,开始了种菜
曹操虽然没有杀了刘备,还对他礼遇有加,但并没有对他完全放下顾虑,时常派人盯梢他的行踪。
有一天,派去的回来汇报,说刘备在后院亲自种菜,并且每天坚持亲自浇灌。曹操听后放下猜忌,觉得刘备只是么胸有大志的大丈夫,徒有虚名罢了。
一日,曹操摆酒请刘备赴宴,曹操用手指着玄德,然后又自指自己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玄德听到此言,以为自己参与“衣带诏”的事情泄露,吃了一惊,手中的匙箸,哐当落于地下。恰巧,正值大雨将至,雷声轰隆。玄德乃从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至此不疑,对刘备放松警惕。后来刘备伺机出走,在袁术兵败身死后,又收复了徐州,为自己的大业奠定了基础。
后人评价刘备“然折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懂得隐忍的他,最终等到了时机,使自己一次次化险为夷,起死回生。
“小不忍,小则乱大谋。”人生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逆境中,学会低下头颅,收起锋芒,方能保全自己。
“飘风不终潮,骤雨不终日”,没有不停的风,没有下不完的雨,再大的风雨,都会过去。
《三国》里面有一位大智大勇,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人,善于进退忍耐,被人称作“冢虎”的司马懿。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上和魏军相遇。
因为他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战术诡计多端,又深知而军中粮草尚少,只想着速战速决,将士气高昂,此时迎战,只会对自己不利,只要耗下,待诸葛亮粮草耗尽,世气涣散,那时候出击,才会有胜算。
所以任凭蜀军天天在魏军帐前粗言秽语谩骂,将士们纷纷请求出兵迎战,他都按兵不动,致使士兵们认为他被吓破了胆。
有一次,诸葛亮更是送来了女子的衣物,羞辱司马懿像个女人一样,司马懿不但不生气,还笑嘻嘻地把女装穿在身上,走上城墙让诸葛亮看到,无计可施的诸葛亮气郁成疾。
他暗中派人打探诸葛亮的状况,知道诸葛亮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很难吃下食物,就知道诸葛亮思虑过度,身体已经消耗得非常严重,即将油尽灯枯,所以他更加稳坐军中,只守不战,静待时机。
终于,在对峙五个月后,诸葛亮病逝,蜀军班师回朝,善于沉得住气的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松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代枭雄曹操,既重用司马懿,又处处防备他,这时的司马懿韬光隐晦,并不持才自傲,一直明哲保身。
曹方即位后,面对壮大司马家族,怕终有一天会垄断朝政,于司马懿推举为“太傅”,表面看,是给予了极高的名誉,实则是逼迫他交出兵权,让他徒有空明而无任何实权。
司马懿深知草方的疑虑和防备,就以身体亏欠,在家修养为由,在家装病,不理朝政十年,实则暗中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这10年里,他深居简出,装作病入膏肓的样子,隐忍不发,静观其变。后来,曹爽志得意满,狂傲横行。四处作威作福,骄奢淫逸,大臣离心离得、人心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