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蔡凌看来,能撑下来很不错了,公司也能每个月都准时“出粮”(发工资)。
除了日夜经营的档口主人有切身体会,保安王正新也目睹了行业变迁,他在这里已当了十年的保安。
在行业大环境和整体大背景的双重变化下,王正新的工作内容也有所改变。在没有微信支付的时候,抓扒手和小偷是主要职责。后来线上支付和直播电商出现了,各个档主时常发生纠纷,需要进行调停。
在商场大堂,贴有一张催缴欠费通知单,负二层拖欠6个月以上水电管理费的商户有46家。
“以前遇到没交管理费或水电费的,直接安排人上门。现在哪还用呢,人家实在交不起,催也没用。”王正新说。
中午过后,新中国大厦的人流逐渐减少,档主们三点开始收拾,四点清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个时候正是位于流花商圈红棉国际时装城的“主场”时间。
和十三行稍有不同,红棉国际城以高档品牌批发为主,也是十大服装专业市场之一。
位于广州火车站附近的红棉国际城过去占据着客流的黄金地段,但这一优势在疫情后却逐渐变成了劣势。“周围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客人就不敢来了。”经营全品类女装的余婷表示,“做服装这一行最重要的是流动,买手、销售、物流要动起来。拿货的人少了,整体下滑也是必然的。”
9月22日,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来到红棉国际城走访,一至三楼仍有人气,但四楼以上客人寥寥无几。
“刚好前几天广州火车站有病例。当时有两个客人在看货,一听到我们这边变成黄码,马上溜了。”方仕坚说,他在红棉国际城经营男装牛仔下装。比起疫情之前,店铺订单量下滑三成左右。
红棉国际城运营方总经理卜晓强告诉记者,红棉国际城,包括整个流花商圈,客流量有大幅的下滑,“现在的客流,相当于疫情之前20%-30%左右。以前每天都有10万人次,火车站的广场人挤人。”
好在人流的暂停并没有带来毁灭性打击。作为行业的国家标杆市场,红棉对商户设有一定门槛,“不是只要给钱就能进来做生意。”入驻商户注重品牌培育和推广,有一群“忠实拥趸”,抗击打能力更强。
卜晓强提到,商户的熟客占比达到70-80%,因此生意整体较稳定。整体出租率从九成多下滑至六成多,被淘汰无法继续经营的档口比例不大,大概在15%左右。
余婷的女装店已经经营了十多年,以内销为主,自产自销,整体销量下滑二至三成。
“这个场地表现还挺稳定,信心也还是有的。”店里有十多个员工正忙着下单、包装,从短袖到毛衣堆满了铺面。“商城的管理很人性化。疫情发生后马上减租,去酒店隔离还有补贴。下面设有专门的消毒区域。”余婷提到。
从红棉国际城四楼往上,整体装潢更像购物中心而非批发市场。每个店铺都有自己风格的装修,门店招牌和装饰品各有特色。主打快时尚品牌的红棉一个星期能上66个不同款式。
九楼目前也在准备装修阶段,打算打造为“千店千面”,每一个档口有一种装修风格。
虽然行业整体按下暂停键,但卜晓强认为,广州的整体市场依旧比较稳定,“这三年确实是锻炼人。”随着档主注重品牌的打造,批发市场的生命力也在增强。
通过今年的订货会,方仕坚的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不过回款却慢了,“大家做生意都是双向的,我们也要考虑到他们,以前就是订货给钱,发货就给钱,现在不是了”。
利润空间也有所减小。以前一条裤子赚35块,现在就剩十多块甚至更低。前两天,方仕坚刚追回一个8000条裤子的订单尾款,算下来一条裤子只赚4.37元。
隔壁的白马服装市场也同样“遭殃”。2019年以前,进白马租档口还需要交“保证金”,月租金达到十几万,现在只收800块钱一平方米的管理费,也依旧面临出租难的问题。在一楼大堂,“旺铺招租”的牌子摆在显赫的位置。
“其实白马的生意从疫情前就开始下滑了,这边的档口很多没有工厂,货不是自己做的。”黄柯彤说。她主营女装,自2000年开始做服装生意。但去年也选择撤掉档口和工厂,“没有客流,守在档口其实就是守株待兔。”
下午六点,红棉国际时装城将近打烊。部分关铺的店主和一早“下班”的十三行档主将去往同一个地方——红棉中大门。
这个位于海珠区的纺织面料产业园承载着整个广州面料的供应链,布料集中,款式齐全,几个大型批发市场的下单、补单、设计都在中大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