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自亲友的压力下,权桂云也郁郁寡欢,看到茅以升痛苦的样子,她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于是在长期的自责中她也患上了抑郁症。1975年,权桂云去世,年仅五十岁,这离她刚刚“转正”还不到十年时间。她的女儿茅玉麟回忆说:“每当父亲因精神痛苦而犯胃痉挛时,母亲就默默地为父亲煮一个鸡蛋,硬蛋壳可以把胃痛压下去”,因为她知道这一切都是冲她来的。
权桂云死后,茅以升致力于恢复破裂的亲情关系,可茅于越他们始终不愿原谅他。与此同时,他的小女儿茅玉麟正处于事业和婚姻的低谷,所以一直陪伴在父亲左右。这时的茅以升自知时日无多,为了小女儿以后能有所依靠,他去到瑞士跟长子茅于越谈话,料想没了权桂云,茅于越多少也消了些怨恨。谁知茅以升居然在谈话中提出:让茅于越秉承“长兄如父”的传统,在自己死后照顾好茅玉麟。
向来爱戴母亲的茅于越怎么肯接受这样的要求?他认为自己没有必须照顾间接害死母亲的人的孩子,况且茅以升的要求分明是偏袒茅玉麟,这让茅于越对父亲大失所望,觉得他非但没有悔改反而得寸进尺。气愤不已的茅于越断然拒绝,并决心彻底断绝与父亲之间的往来。茅以升失望地回国了,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尚怀着一丝希望,不断给茅于越写信,试图修复父子关系,可每封信皆如石沉大海。
1987年,茅以升高烧入院,期间陪伴他的只有小女儿茅玉麟。躺在病床上,他总是询问茅玉麟:“他回信了吗?”但每次都只有否定的答案。虽然那只是一封普通的回信,可对茅于越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它代表着迟迟未到的原谅和救赎,但他最终也没有等到真正的回信。
1989年,在茅以升弥留之际,茅玉麟把茅于越的回信念给他听,他死死捏着这封珍贵的回信,安然去了。但这封信却是茅玉麟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而伪造的,茅以升至死都未能获得子女真正的原谅。
也许他弥留之际内心也有诸多悔恨,两任妻子的死无不与他有关,子女对他始终带着怨恨,自始至终这场悲剧都由他一手酿成。可惜这大彻大悟终究来得太迟,所有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品尝。
正如张爱玲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就像茅以升自己说的,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何尝不是如此?爱情和道德的冲突从来没断过,但命运却非天定而在人为。
一个人纵使有万人敬仰的名誉和地位,但如果不能恪守自己的原则底线,最终也无法逃脱人生被蚕食的结局。几十载人生崎岖坎坷,茅以升追着权桂云带来的爱情和激情渐行渐远,可他忘记了,在没有他的无数个平淡枯燥的日子里,是戴传蕙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