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控制二分法”,是指:要区分你所能控制的东西和你所不能控制的东西。
你必须认知到外界的大多数事情是自己不能控制的,那么就应该接受 —— 不过分难过,也不必恐惧。
只从情绪控制和接纳自我等心理学的范畴看,依靠斯多葛哲学来实现这一点似乎说得过去。
可是,从决策的角度看,该如何区分哪些是能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呢?
这就有点儿像是说:你押硬币的正面会赚钱,押硬币的反面会亏钱。所以假如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较大时,你要大胆下大注。
然而,我怎么知道硬币什么时候正面朝上的可能性较大呢?
多少人信奉巴菲特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结果,或是错过一牛再牛的大牛市,或是抄底抄在天花板。
该决策闭环的关键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用我提出的这个概念命名的别人的书都有两本了,我居然还没写过一篇该主题的文章。)
关于灰度认知。从概率角度看,当你面对一个60%胜率的(假设是一赔一的赔率)游戏时,你可以大胆选择去玩儿。60%介于0和100%之间,是一个灰度数值。
进而,连这个”60%胜率“的认知,在现实世界里也只是一种推测,一种信念。这是灰度认知的第二层含义。
关于黑白决策。当你玩儿上面那个60%胜率的游戏时,尽管这是个正确的决策,也有概率上的优势,但是你仍然有40%的可能性落在失败的空间里。
尽管如此,你也必须黑白分明地去完成这个决策,而不必也不能有任何犹豫和恐惧。
这就是为什么战场上战士必须无条件服从,以及基金经理和企业CEO非得有一刀砍向乱麻的决断力。
即使是在一个决策的闭环里,一个人也会分裂成两个角色:
斯多葛的“控制二分法”,在这里该如何运用呢?
A:灰度认知是我们能控制的东西,而黑白决策的结果则是我们不能控制的;
B、灰度认知只能是一种猜测,“真”的数值无法控制,而黑白决策必须坚定执行,所以是能控制的。
这时,维特根斯坦的洞见漂浮了出来:哲学家使用语言犹如一种游戏,他们已经不能表达实在的事物,只能靠词语之间的关联产生意义。
也许,这正是哲学很有用,又很没用的地方吧。
下面再看我的决策模型的第二部分。
人的一生是由很多个决策穿起来的。
然而,这几个最重要的决策,也是悬挂在由那些或大或小的许多个决策编织成的网络之上的。
这许多个决策,通过基于大局观的重复,借助于时间的魔力,实现了连续性和稳定性,进而实现了复利;
又或者,这许多个决策就像在某个赌场里不断地扔骰子而已。
那么,按照斯多葛的哲学,单个决策闭环,和整个决策体系,哪个是可以控制的?哪个又是不能控制的?
对于单个决策闭环而言,我们可以控制决策过程和质量,不必(也很难)控制决策结果;
对于整个决策体系而言,如果从人生的尺度看,我们可以控制旅途的意义,不必控制最终会到达何处。
这是我所理解的斯多葛多学。
泰坦尼克号的16个独立的水密隔舱;
SpaceX龙飞船主控系统芯片组的6个独立但又能数据同步的内核;
以上看似多元之话题的焦点,是我们当下时代最大的挑战之一: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构建一个强健的系统,设计自己的“水密隔舱”,承受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并能通过主动适应而升高生存的概率。
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既不能躺平,也不能无限制地安装更多救生艇,而是要千方百计在逆境中活下来。
独立性给我们的另外一个重要启发是:
你当下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独立的。
几乎所有关于成功的故事,尤其是靠头脑和投资变得更富有的传奇,几乎都与独立思考有关。
你想要平均的收益,随大流是最好的做法之一。
如果你想要有超额的收益,你需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敢于和大多数人背道而驰,并且利用大多数人的非理性和羊群效应获利。
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独立思考。
我们不止要独立于外部环境去思考,某种意义上,我们还需要独立于自己来思考。
人的自我的连续性,一直是个奇怪的谜团。
如此一来,人就很容易踩着西瓜皮向前。
设立决策点,能够让每个当下的“我”意识到:
“过去的你”是你的资产,也是你的“沉没成本”,现在的你必须与往事干杯,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