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在这些车企的超充桩网络还没完全铺开之前,即使你的爱车具备了这样的超快充能力,你也未必能轻易享受到这个福利。
或许有些朋友会追问到,现在快充站点都已经遍地开花了,接下来陆续改建成大功率超充站不就可以了吗?
理论上的确没毛病,但所有车企或第三方运营商都必须要面对,且难以解决的,是电网的承受能力问题。
一个 480kW 的超充桩满功率充电时,用电负荷相当于 4 个 120kW 的快充桩同时给 4 台车充电,如果要铺设 4 个甚至更多超充桩,那可能给电网带来的最高负荷,或许就接近于十几台车同时满功率充电一样,对电网会造成极大压力。
所以在大城市的老城区要布局超充桩,就必须要对电网进行扩容,这就不是一般车企可以解决的问题了。而且在夏冬两季用电的高峰期,如此大的用电量,也会让居民用电量更加捉襟见肘。
所以像巨湾技研就采用了一个较为取巧的方案,采用了 1 台超充 +2 台快充(4 枪)的组合,既能降低总功率,也可以同时兼顾到不同电动车车主的充电需求。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例如小鹏在此前发布这个超充桩的时候,就同步推出了搭配储能电站的方案。也就是说,在一些外部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可以通过增设一个用于储能的 " 大电池 " 作为缓冲,减少对电网的冲击,保证超充桩有稳定的功率输出。
这对于用户来讲当然是好事,但对于车企来讲,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
从技术角度讲,采用 800V 高压平台肯定会成为一种趋势,但对于打算近期买车的车主来讲,要不要冲着 800V 高压平台这个技术而买车,或者说 " 非 800V 的车不买 ",就只需要考虑两个实际问题。
一是对时间的 " 敏感 " 程度。就以小鹏 G9 为例,标配 3C 电池的版本在普通第三方充电站充电,也的确可以有比起其他电动车更快的充电速度,但实际上目前能缩短的时间大概也就 10 分钟左右。如果想体验 " 满血版 " 超快充还需要额外付费选装 4C 电池包,这到底值不值得,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二是对公共充电设施的依赖程度。如果你是具备安装家充桩条件的,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在家或者单位充电,那这个超快充功能,就未必有太多用武之地了。
有一说一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