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1》火了两首歌,一首是郁可唯的《时间煮雨》,另一首则是苏打绿的《我好想你》。
你说郭敬明的眼光好?
肉叔觉得,可能更多的是他比较好运。
一首那英的《默》,一首王菲的《匆匆那年》。
你能说黄斌和张一白的眼光好?
我看,其实还有机缘的关系。
人在选歌,歌也在选人。
当时钱雷作了《默》的曲,发给身在美国的高晓松,高晓松一听,好,于是找了另一位他看重的作者填词。
词一出,高晓松一看,一拍大腿,呵,这词流露的不就那英该有的情愫嘛。一拍即合,音乐制作组3天完成电影全部音乐制作。
命中解不开的劫是你
比起歌词的"放",在演唱上技法上,那英选择了"藏",将岁月沉淀后的人生经历压缩在歌词中,断句,尾音,留白,以克制的方式演唱,一个"默"字兼具沧桑与孤寂感。
最后连MV也贯彻了"藏"的风格。
然而,MV有多么克制,电影正片就有多么的浮夸(油腻)。
MV里的电影片段是这样的。
词简单,但旋律配上王菲的嗓音,凭借高潮段的循环反复。
高潮段,红着眼和红着脸连接青春与当下两个时空,遗憾与缅怀交织。
而电影呢?想借网剧的东风却沦为了烂俗慢镜头频出的疼痛青春文学。
电影没书写出来的青春懵懂和遗憾,王菲用音乐谱写。
盘点了10首歌,肉叔有没有炸出你的旧歌单呢?
你可能猜也猜到了,没错,陈奕迅。
其实盘点了这么多,不免疑问,剧组都花大力气请人,甚至连天王天后都请来配OST了,为什么不好好打磨片子内容本身?
那段时间出现在了很多人的朋友圈里。
但之所以烂片里的神曲那么抢眼,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在其反差感,以及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你总会为其鸣不平。
就像你在烂片里看到一个演技出色的演员一样。
但如果这个演员出现在一部佳作里,你只能觉得,这是相得益彰。
同是梁朝伟,一个是《色戒》,另一个是《摆渡人》
在制作一部电影,需要经手制片人,监制,导演,摄像,美术,编剧,后期制作,审核等等。而一个片子最终的成效绝不是一方的结果,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制衡配合。
《默》的音乐主创人员四人,音乐总监,钢琴作曲家,作词人和现代舞指导,完成大部分音乐工作。
一旦"中奖",那获得的回报将是无法想象的。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体面》MV发布后,《前任3》想看数据达到了顶峰。
所以说,上映时,主题OST可以在关键时刻给剧情推波助澜,如一支强有力的催泪针。
而上映后,影视的OST可以作为电影的辅助物料,进行二次宣传。
伴随影视IP在影视音乐的生产制作及营销传播投入的增长,2020年影视OST总产量保持上升趋势,同比2019年增长43%。其中影视剧OST数量同比涨幅达到47%,电影OST同比增长19.4%。
肉叔想起了大名鼎鼎的久石让。
说是当年,姜文费尽心思吵了一个月,才让他写出了《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以至于后来又把主题音乐用在了《让子弹飞》中,两次。
而让姜文大跌眼镜的是,2020年,久石让为另一部华语片写了足足34首配乐。
据说,片方甚至为此组建了一个39人的交响乐队。
当时肉叔听完这34首配乐的感受是——
你知道这是哪部"幸运"的电影吗?
而是神曲,总是会"不小心"被烂片给"买"了去。
毕竟,谁让咱烂片的比例这么高呢?
还没看爽?来瞅瞅这几篇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