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刑侦剧中,女性大多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出现,或是在一众男警察中负责“拖后腿”,或者只是方便编剧安排感情线。即便是在《重案六组》里作为能力天花板而存在的女警“季洁”,也逃脱不了被“男性化”的命运,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和雷厉风行的性格,都是传统意义上更男性化的特征。
而如今,女性角色开始在刑侦剧中承担更关键的作用,她们无需“像男人”,就能拥有始终在线的智商和工作能力。比如《白夜追凶》里的法医“高亚楠”,《扫黑风暴》里的副局长“贺芸”等等。今年播出的《猎罪图鉴》更是直接主打“女性向刑侦”的标签,不仅在案件选取上靠近女性,在叙事风格和审美表达上也更加细腻。
其一是刑侦剧类型的多元化。早期的刑侦剧,大多是以恶性刑事案件为主体,以警匪二元对立的模式,展开讲述案件的侦破过程。现在的刑侦剧则将触角伸向更细分的领域,并且融入了更专业的知识。如聚焦经济犯罪案件的《猎狐》,昆虫学研究生加入破案小分队的《破茧》,以及呈现了“画像师”这一新职业的《猎罪图鉴》。
不过,视角的创新还是要在尊重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在部分这类作品里,为了凸显主角职能的重要性,会忽视逻辑链条的完整,和警察队伍内部的协作性,像《心灵法医》中“看一眼尸体就能推理出作案过程”的桥段,就属于本末倒置了。
其二是刑侦开始“元素化”,和更多类型进行融合和兼容,类型化的叠加能为传统题材注入新的活力,是如今剧集市场的整体趋势。前文提到的《底线》就将刑侦元素融入了司法剧中,丰富了讲述案件的剧情。近几年开始兴起的“社会派推理”悬疑剧,则是通过弱化案件侦破过程、强化心理动因,触达到了更深刻的社会议题。
从大起大落到稳步前行,刑侦剧花了30年的时间,终于在国内蹚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对创作者而言,每一次试错都是宝贵的经验。几度更迭,让刑侦剧炼成了独特的气质,它记录时代,也成就了国产剧里一个重要类型。
而对观众来说,一部优秀的刑侦剧带来的观看体验是独一无二的,看的时候紧张揪心,看过之后内心仍有波澜,这便是刑侦剧的价值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