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阳门下》到《情满四合院》,从《芝麻胡同》到《正阳门下小女人》,再到《什刹海》《鼓楼外》《欢迎光临》……近年来,一大批聚焦新时代新北京题材的剧集涌现,重拾京味剧传统,努力在新时期语境下讲好北京故事。
以上世纪80年代为起点,中国电视剧从实验走向市场,开启了连续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期。1985年播出的《四世同堂》是开山之作,1990年的《渴望》为转型里程碑,紧随其后的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为代表,国产剧呈现出了阶段性高峰期,而《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等北京题材、北京出品的影视剧作一马当先,勇立国产电视剧的发展潮头。
京味、京腔、京韵,这些作品创作于不同时代,却都沿袭着相同的文化底色。《四世同堂》将老舍的人民文学底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渴望》首次将视角转向“室内”,也将视角从英雄人物转向小人物,开始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虽为情景喜剧,却与《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有着相同的基因,地道的北京话,诙谐幽默的北京人,用更年轻的视角代言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一大批京味剧扑面而来。2001年的《大宅门》为纯正京味年代剧打了个样,《鸽子哨》《前门楼子九丈九》《茶馆》等一系列具有浓厚都城文化气息的作品相继出现。而更加年轻化、都市化叙事的《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奋斗》等,则正式开启了新北京题材叙事,也衍生了一大批聚焦“北京青年”的都市剧作品,如《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家的n次方》《北京爱情故事》等。
但这股创作势头并不持久。随着资本的大举进入,市场开始青睐流量明星,题材也偏向网络化的古装偶像剧和甜宠剧,北京题材、北京故事不再是市场的宠儿,崇尚古朴美学、强调京腔京韵的“京味剧”逐渐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直到2013年,一部讲述胡同四合院左邻右舍情感纠葛的《正阳门下》横空出世,地道北京视角的作品才重回观众视野。随后数年,多部经典京味剧《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等陆续上星,收视数据飘红,京味剧才又重回时代潮头。
《正阳门下》的编剧王之理从小在胡同里长大,写老北京人的故事是信手拈来。和他组成“京味剧黄金搭档”的导演刘家成也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我们俩做京味剧,必然是原汁原味的、地道的。”他的故事也几乎都有原型,几乎每个重要的角色都来自生活中真实的人物。
但《正阳门下》播出前后,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已经很多年不出京味剧的好作品了,电视剧市场一再细分,商业气息浓厚,大家并不看好这种有明确地域局限的作品,总觉得讲北京胡同里的故事,南方观众未必喜欢。”
《正阳门下》2013年先在湖北的地面频道首播,播出后反响不错,才在北京卫视上了星。谁也没想到,一部讲胡同里民间收藏爱好者家长里短的剧,居然能在全国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上排名第二,成为2013年当之无愧的黑马。
可是即便这样的成功也没打开京味剧的市场。2015年,整个国产剧市场已经全面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彼时最热门的是《花千骨》——国内首部网络播放量破200亿次的电视剧。以《花千骨》的爆红为分野,国产剧正式走入了仙侠玄幻当道的时代,“京味剧”这种基本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立足普通人视角的剧集,只能再次靠边站。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王之理和刘家成二度合作的《情满四合院》想要上星,困难重重。该剧2014年制作完成,2015年先在山东的地面频道播出,时隔近两年,2017年才在北京卫视上星。时间并没有淹没好剧的光芒,该剧在北京卫视收视率连续破1%,豆瓣评分高达8.7分,主演何冰更是先后斩获白玉兰奖、飞天奖等多个最佳男演员奖项。
《情满四合院》后,“京味剧”厚积薄发,以刘家成和王之理为代表的“京味剧”黄金搭档多次联手,《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多部作品面世,收视率始终保持强劲姿态。据王之理透露,今年,他和刘家成合作的《情满九道弯》已拍摄完成,正在等待排播档期,而《正阳门下》系列的第三部《正阳门下年轻人》也完成剧本只等拍摄。
在王之理看来,胡同四合院只是形式,是让叙事回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的手段,而这里的居民和他们的行为处事,代表着北京精神,“他们是充满包容和善意的,人物也都活得敞亮、善良单纯而热情。”在王之理笔下,《情满四合院》中傻柱不仅把房子让给别人住,还养了一堆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正阳门下小女人》里,命运坎坷的徐慧真努力维持小酒馆的经营,在时代的风浪前也从不丧失自己的原则,与死对头的握手言和,展现了极致的宽容与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