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刘家成就曾说过,“《情满四合院》的主题就是把过去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那个年代的真实。”王之理也表示,这样齐聚了真善美的人物不是幻想出来的,“观众喜欢这样的人物,本质上依然是对真善美的向往,而这些美好的品质是我们一度丢失过的。我用小人物的故事去讲大情怀,希望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价值取向。”
除了王之理、刘家成搭档的作品,近几年来,北京题材、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剧集不断推出,如讲述传统京菜家学传承的《什刹海》,以传统行当木器手艺为题材的《鼓楼外》,反映“北漂”青年落地生根的《欢迎光临》等。这些剧集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普通人、小人物的视角,人物塑造接地气,故事也多展示生活气、烟火气。
在王之理看来,“京味剧”的回潮也代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正在回归主流。当观众厌倦了满屏的仙侠特技,也不再满足于悬浮不落地的都市偶像剧情,真正描述普通人生活、反映小人物情感需求与生活状态的创作传统也在回归。“就像上个世纪我们曾经有过的经典作品那样,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再现小人物的生活。创作者都重新回归现实主义的表达,脚踏实地去反映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人生,这是京味剧的传统,也是现实主义的传统。”
划分“京味剧”,故事是不是发生在胡同四合院里不是唯一标准。近几年来,聚焦新北京人、讲述新北京题材的剧集越来越多,它们延续了世纪之初“北京青年”的都市视角,从新时代的变化来解读城市的精神气质。
制片人梁振华近期就在制作一部新北京题材电视剧《心想事成》,该剧编剧苏蓬的母亲正是2001年京味剧代表作《空镜子》的编剧万方,万方还在新剧中担任文学总监。
“我来北京也有20年了,我一直有个愿望是能创作一部北京题材的电视剧,也算对自己这20年的新北京人生活有个交代。”梁振华同时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影视艺术研究,在他看来,“京味剧”的界定不应该局限于是否表现了胡同四合院,而且满屏的京腔京韵和今天的“新北京”并不匹配。
“从历史发展来看,北京这座城市是开放的、包容的。它既有皇城根下的胡同四合院文化、古都文化,也有京杭大运河带来的运河文化。北京文化当中从来不缺乏外地和异域的文明元素,北京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明形态的集合体。尤其在当下,国际化和现代化更是赋予了北京与时俱进的文化面貌,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国际、北京与外地间的各种融合。”
《心想事成》和当年的《空镜子》有相似之处,依然是住在四合院的两姐妹,依然讲述她们生活中的细水长流、酸甜苦辣。但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两个“90后”姐妹虽然是北京土著,但已经有了全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她们是地道的北京人,性格、成长环境、生活习惯都有鲜明的北京传统烙印。但她们每天走出胡同,来到高楼大厦间,面对当代职场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作品要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而这一切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和情节之中。”梁振华说。
把握新北京题材里的“京味”,需要深刻的文化体认。梁振华认为,这十年间国产影视剧存在着地域文化淡化的倾向,反映都市生活和当代社会的影视剧大多已丢掉了本地的文化标签,模糊了地域差异,流于悬浮。“很多故事可以发生在北京,也可以发生在上海、武汉、长沙,城市和地域只是偶然成为了故事的发生地,并没有建立起与创作本身的有机关联。自觉的地域文化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掉了。”
在梁振华看来,新北京题材绝不意味着完全抹去传统的痕迹,现代和传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恰是这种复杂性构成了完整的地域文化,“我们在《心想事成》里对老北京人的思维观念、生活传统、语言习惯都进行了描述和探讨,我们的故事里有每日早起晚归的普通蓝领,也有胡同里整日提笼遛鸟的北京大爷,他们也会不着四六的聊天,但他们骨子里的真诚、善良和淳朴,一直都没有变。”
重视平民视角的叙事也没变。《心想事成》不光讲述新时代中两姐妹的人生烦恼,还尝试以更广阔的视角去阐释城市的变迁。剧中,两姐妹居住的四合院并不是祖传的家产,而是老一辈单位的公租房,还要面临拆迁上楼。梁振华介绍,关于这些四合院的产权归属,关于老百姓分房回迁的故事,都来自主创团队的采访和调查。“这里的人物比较接近大多数本地居民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动辄就人人都有四合院、没有生存烦恼的‘想象中的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