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对比蒋介石与他的手下、人民的相处方式,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红色中国可以逐渐壮大,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战士们每日的日程包括训练、学习、运动等,文盲率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其他军队,并且接受了良好的政治和战术教育,他们在列宁室里甚至讨论国际局势问题,可见共产党并没有把战士们当成自己扩张势力的棋子。
除了军队和战士,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非常幸福,在红区的工厂中工人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有电影院、学校和宿舍,在此他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与尊严。斯诺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非常丰富,细节生动,是书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形象地向展示了当时红区普通人的生活状况。
除了一般人,斯诺笔下也记录了许多名人们。这些名人,或说是伟人,我们平时都是从历史书中了解他们的形象,可能会比较有距离感。
正因为有了斯诺,他从进入红区开始到离开保安,先后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采访行动描绘了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贺龙、毛泽东、林彪、刘志丹、彭德怀、徐海东、朱德、博古、李德、蒋介石等名人形象。这些记载有的与现代人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有的则又进一步丰富了对他们的认知。
他笔下的周恩来是一位“书生出身的造反者”,“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笔下的毛泽东不修边幅,“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的一丝不苟,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他笔下的朱德在民间传说中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沉默谦虚、说话轻声、饱经沧桑、爱护战士、性格温和。
斯诺描述了这些人物的生平、外貌和个性,他的笔让这些伟大人物们可以从天上降临凡间,让即使身处现代的我们,也可以静静地站在旁边感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毫无疑问,在红区调查了三四个月之后,斯诺对于共产党,对于红军已然是有了感情,他的笔墨中自然也少不了对这支人民军队艰苦奋斗历程的介绍。他在书中穿插介绍了红军的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陕北根据地的开拓与发展、西安事变的发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他毫不隐晦地在他发给西方报纸的报道中显露自己对于红军的敬意。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有真实的一面,也有文学的一面。它的真实性体现在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写作,这也是纪实性文学的重要特色,其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人物的访谈,均引用了真实的人名地名,事件的真伪也都经过考证。
本书的文学性则体现在运用了大量的文学表现手法,比方说对比、修辞等手法。书中对红军精神的诠释,以及对领导人物都带有个人的情感。我们现在能更多地了解当时的人民、伟人与社会,让当时的国内与国际社会都能知道共产党,很大的一部分,可以感谢这本用勇气与行动力写下的纪实文学,集真实性与文学性为一体的——《红星照耀中国》。
点亮“在看”,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