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留意到最初的海报,母女两人的身旁还伫立着抱臂微笑的文淇。
但是走进电影院一看,顶着粉头装拽的不良少女文淇,从头到尾加起来也就五分钟的戏。
入室抢劫入的是冯济真的家,慈悲为怀的她包庇了违法犯罪的周夏(文淇 饰),还给了不少钱资助保释出来的女孩,看得我是一头雾水。
三年后,改邪归正的黑发周夏抱着婴儿来报恩。
一脸娃娃脸的文淇抱着个娃娃,是想说明已经成年的文淇都可以演孩子妈了吗?
在一阵动次动次的背景音乐中,周夏把自己抢过的房子又扫了一遍,给母女两人涂了口红。
然后再是莫名其妙地离开,正如她莫名其妙的出现。
信里写她拿着冯济真救济的那笔钱去读书,原来成人高考三年还有空生个孩子。
治愈这对母女灰暗生活的一缕阳光?三代女性之间的相互救赎?
没看出周夏对女儿有什么积极影响,也没看出她能填补女儿被搁浅的残缺人生。
母女皆为高知分子的身份设定,和普通观众之间存在间离感还是可以理解的。
曲高和高的题材明明也可以处理得阳春白雪。
哈内克的《爱》里的男女主本是文化修养极高的退休音乐老师,妻子中风瘫痪,病魔占据了她的身体,也蚕食了这对高知夫妻的尊严。
依旧是冷静到冷酷的哈内克。
但在将老年痴呆的疾病与高知夫妻的设定嫁接时,导演可没有摆一点精英知识分子的架子。
哪怕隔着语言的屏障,也能真切地体会到风烛残年的苍凉感。
岁月不败美人,吴彦姝和奚美娟骨子里的优雅气质永不过时。
蒋玉芝和冯济真的角色像是为她们量身定制的,她们也演得很逼真。
精英知识分子的面子工程才是比阿尔兹海默症更可怕的重疾。
把导筒对准知识分子,却没有与人设相呼应的深层反思,不免有所遗憾。
而导演还野心不小,妄想连接特殊年代的伤痕历史。
一定程度上,阿尔兹海默症和母女关系也是在为这段伤痕历史做嫁衣。
女儿之所以一直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是因为她心中一直暗藏着对父亲的愧意,便用一生的压抑克制去赎罪。
父亲原先也是个德高望重的考古学家,以守护历史文物为责。
他的口头禅"考古工作,能让我们看清过去,也记得现在"很值得玩味。
父亲也许消亡于"知识有罪"的时代,留下他的遗孀遗孤在"知识无用"的时代相依相偎。
导演隐晦地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阵痛时期遭受的迫害,以及对其家人终其一生的负面影响。
父亲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女儿的世界里挥之不去。
阿尔兹海默症催生的是父亲如幽灵般的幻像。
病后的女儿竭尽全力整理父亲的考古日志,顺利将其出版后方才如释重负。
或许,阿尔兹海默症是在与健忘的历史进行互文。
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不是冯婉瑜,而是古稀之年的丹丹。
懊恼于年少对父亲犯下的错误,便用最后清醒的时间完成对父亲的忏悔。
冯婉瑜是这样,冯济真也是这样。
记忆会被干扰、破坏,目睹历史伤痕的受害者也终将逝去。
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事实就是审查条件在这,而导演能力也有限。
父亲的故事不能细说,于是整个故事悲剧地成为了父权笼罩下两个女人的思想崇拜。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只不会游泳的鲸鱼。"
从中不难猜测当年走投无路的父亲选择了投湖自杀,和老舍一样令人黯然神伤的结局。
全片中不乏与水相关的符号,延续着《春潮》以流水外化情绪的朦胧意象。
西湖的湖水、飘渺的雨水、涨潮的海水……都给影片增添了一层唯美诗意的氛围。
水族馆里看水母、浴缸里吹泡泡的画面也呼应了「爱如潮水涌动」的主题。
失去自理能力的女儿就像溺水的孩子,恐慌无助,渴望重回孕育生命的子宫,被羊水保护。
母亲是宽广包容的大海,女儿是融入海中的一滴水,母爱如潮水般永不停歇。
最后88岁的母亲推着68岁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女儿坚定地走向大海。
开放式的结局里,或许她们重蹈了那只鲸鱼溺死的覆辙。
总之,体面的离开,也是无奈的追随。
再怎么悲苦的生活,在春天也是一首值得诵读的诗歌。
尽管面对汹涌的海浪,我的泪水并没有打算决堤。
作为主打亲情的档期,几部新片多少带些父慈子孝、兄弟情深、家好月圆的催泪元素。
但是不约而同地把亲情牌打的稀巴烂,中秋节惨成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