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妈妈!》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部阿尔兹海默症电影。
结果隔壁开心麻花也在把阿尔兹海默症当卖点宣传。
《哥,你好》里又出现了典型的父辈迷局,父亲失忆对着儿子喊哥。
尔冬升的主旋律新作《海的尽头是草原》更是梅开三度。
陈宝国老师替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母亲寻亲,前往内蒙寻找走散妹妹的下落。
拍得再多再努力都不如素人几秒钟短视频的直接有力,也是电影之殇。
不要在散乱的节奏中,迷失了生活的原态。
疾病不该被消费为廉价的催泪神器,也不该用温情包装以此埋没疾病背后的狼狈与难堪。
舍弃了生活真实存在的假恶丑,包装成人世间的真善美高声歌颂。
过于积极乐观的温情处理反而削弱了疾病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也稀释了亲情带来的不可名状的巨大力量。
这些电影都很契合现在不少学者们所高扬的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面对现实的痛苦不回避,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温暖阳光、积极向上的。
落实到创作中,便是阉割人生的磨难苦涩,企图用所谓的人情味氛围和小团圆结局粉饰现实。
比如《送你一朵小红花》将青春伤痛文学套上了积极抗癌的壳子,浪漫化癌症病人的苦难。
聚焦殡葬行业的《人生大事》尽可能回避生死禁忌,拍成朱一龙养女儿的各种温馨日常。
吃了现实题材的福利,却不将现实主义精神贯彻到底。
关怀弱势群体的口号喊得很热闹,却都拍得敷衍了事。
没想到拍白血病的《我不是药神》有朝一日都成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神"。
女人不一定是妈妈,但一定是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