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求学,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15年前,王聪聪从北京西站出发,坐绿皮火车硬座到达吉首,再经吉首转坐大巴落脚凤凰镇,后通过租车抵达了最终目的地——村内的一所小学。舟车劳顿,总计辗转30多小时。
今天,若王聪聪想再次前往那所小学,时间将被缩短到3小时。
“相比14年前,回看故地。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变化太大了。真的是非常具像化地感受到了生态扶贫的重要性,这种真实的体验和在课本上获取到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投身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王聪聪试图体味更多“不同”。
从政治学走向生态马克思主义
凤凰镇的变化只是近些年来我国推行生态扶贫成效的一个缩影,王聪聪的研究正与此相关。生态,是她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另一个词,是政治。王聪聪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完成二者的接轨。
本科期间,王聪聪矢志于政治学领域的探索,以其为专业主修方向。政治学作为一门颇具深度与广度的大类学科,其内在的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外交学等二级学科体系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了稳固而多元的学术框架。于此框架之中,王聪聪广泛涉猎了政治学各家理论,潜心钻研了各种思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正在其中。
四年间,通过对极其丰富的知识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深度消化,她的目光逐渐从政治学的大范围聚焦到了政党研究上,“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主角,是当代政治舞台上最主要和最活跃的角色,政党政治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现象,虽然各国政党体制不同,但政党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中,最让热爱大自然的王聪聪好奇的是,不同绿色思潮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不同政党如何回应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
左翼政党对生态环境议题的理论建构和“重视”,获得了王聪聪的“青睐”。
“2009年到北大求学,对我人生及个人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2015年,王聪聪博士毕业
那一年,中国的环境污染事件仍然频发,环境挑战相当严峻。沱江特大水污染案、松花江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凤翔“血铅”案……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社会上的争论不休不止。
争论也回荡在校园内。王聪聪直言:
“那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要从理论上去回答中国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四十多年的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显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挑战,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左翼政党开始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回应生态难题,生态马克思主义逐渐兴起。如今,它已经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最活跃的流派之一。
进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北大自由包容的氛围下,王聪聪的学术兴趣被快速点燃。
此时,恰逢她的博士生导师郇庆治教授,正从“欧洲绿党”研究转向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通过参与导师的“当代西方左翼绿色政治理论”、“当代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理论”等国家课题研究,以及博士期间的课程学习与广泛阅读,王聪聪对“深绿—红绿—浅绿”环境思潮和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她希望能够在“绿色左翼”理论谱系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王聪聪仿佛又复归了本科期间的关于左翼政党的研究,但这次,有些地方不同了,生态成为了前置词。王聪聪敏锐地关注到了“政党政治”、“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三者之间的关联,在她脑海中逐渐酝酿起一个崭新的、可以深入探索的选题。
对于左翼政党在生态领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将成为她借助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角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源。
以实践回应理论
飞机平稳落下,王聪聪踏上了马克思曾经生活过的土地。
两百多年前,特里尔城诞生了这位人类思想史上极其伟大的导师。今日,在他的家乡,仍然存有非常悠久的左翼传统和浓厚的左翼氛围,在这里,王聪聪对于左翼政党的研究将更加落地。
谈及在德国留学的日子,王聪聪使用了“专注”与“思考”两个词。
专注日复一日。在德国,王聪聪常常“一个人”,专注于自己和读书。博士论文写作常常伴随着焦虑与压力,除参加必要的课程与学术活动外,她常常一整天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大脑”图书馆,在简单的枯燥中不断阅读与写作。
思考日复一日。在充满历史感和现代感的柏林,王聪聪能够感受到“西柏林”和“东柏林”不同的城市风貌和多元化的生活样态。在打卡博物馆、漫步柏林的大街小巷、城市公园中的周末日常中,她也时常安静思考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理想的生活”。
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政治学系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的两年里,王聪聪师从马丁·耶内克(Martin Janicke)教授和米兰达·施罗伊尔斯(Miranda Schreurs)教授。马丁·耶内克教授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提出者之一,他所创立的柏林自由大学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是欧洲范围内最大环境政治、气候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之一。国际化的学术团队、频繁的学术交流与碰撞,都使得王聪聪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政策以及环境政治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王聪聪在德国马恩广场
在德国读书期间,王聪聪也经常参加由柏林自由大学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柏林社会科学院中心等相关机构举办的环境政策、能源与气候议题相关的研讨活动,如英国能源研究中心(UKECR)2013年举办的能源夏令营与德国“气候保护、能源与流动性研究所”(IEKM)2014举办的“能源与气候”夏令营。借此,她对德国和欧洲的气候与环境政策、能源转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也通过多次参与柏林生态环境治理调研、风电场参观等直面欧洲的生态实践成果。
看到理论的实践成果,才能更信服于理论的推进。在国内,王聪聪也是如此。她执着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以促进知识与行动的相互转化与升华她曾数次前往全国各地,东南西北,见证了新时代以来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瞩目成就,感受到地域特色。
在王聪聪的房间一角,摆放着一个装满了色彩斑斓的纸折小星星的玻璃罐子,旁边是一叠略显陈旧的纸张,上面是孩子们稚嫩的笔迹。王聪聪的目光停留在那些熟悉的字句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感慨:“这些都是当年凤凰的小学生们写的,现在他们都上大学了。”
打开QQ空间,好友动态在不断刷新,这也是王聪聪与曾经的那群学生们交流的重要一角。“我经常在这里看到他们的一些最新状态”,透过不同的文字与图片,王聪聪常常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多年前的凤凰——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围着她叽叽喳喳,将星星塞进她手中时,手心的温度比蝉鸣更灼热。
∆王聪聪与学生一起参与思政实践
凤凰的十年变迁和全国各地的“绿色蜕变”,也让王聪聪深刻感受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践伟力,给了她强大的动力继续在生态文明领域深耕。她的目光,依然更多地关注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展,例如“双碳”目标、乡村生态振兴、国家公园体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发展等,她扎根中国的大地,也瞄准未经探索的学术领域。
在王聪聪看来,构建中国自主性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需要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规律作出更加系统化的学理性阐释,自主总结与概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与支撑性理念文化,讲好中国的“绿色故事”。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瞩目成就,也为王聪聪更添多层身为中国学者的自觉和骄傲。在柏林留学期间,她常常向同学们介绍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实践,以期获得更广范围的对话。
“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在很多国际学术会上,与会学者经常会提及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绿色发展、可再生能源、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全球贡献。”
国内合作、国际视野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北大运动场上,王聪聪手握球拍,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目光专注地追随着黄绿色小球划出的弧线。网球,这是她新学的运动,动作虽显生涩,但每一次挥拍都带着几分雀跃。“以前总觉得自己没运动天赋,”她擦了擦汗笑道,“但现在发现,不断地挑战自己,体验从不会到会,去突破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再次回到中国、回到北大的王聪聪,身份也有了变化。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视野的转变。留学归来,王聪聪对自己想做的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更丰富的体验,更集中的挑战在等待着她。
留德学习的经历,让她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更深刻地洞察中西方生活方式和学术研究范式的异同。她将使自己在德国收获颇丰的交流机制带回北大,在北大构建起了国内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平台。
“我们在‘埋首经典’和‘关注现实’的同时,也需要强化与国内外学界的对话与交流。”
∆回到北大后的王聪聪
回国后,她一直积极参与并致力于为国内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学术交流尽一份力。2015年,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合作框架下,北大郇庆治教授推动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学术团体,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思想资源开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从研究场域与角色自主性立场进行历史性转换。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的成员兼秘书,王聪聪深度参与了这一学术共同体建设,从2015年起与国内同行一起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年会,以及多次专题工作坊、生态文明国际会议和生态文明实地考察调研。经过十年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内外学术影响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团体。
△王聪聪参加学生活动
此外,作为协调人,王聪聪还从2016年起组织举办了八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转型”博士生论坛,广泛邀请国内各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参与其中,共同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推进与实践经验,以期推动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她还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学办的学术交流活动。
∆王聪聪组织举办的博士生论坛
谈到目前国内各高校在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研究进展,王聪聪如数家珍。她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研究团队,及各团队的研究方向与目前进展。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生态学挖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新的学术增长点不断在闪现,王聪聪也在尝试更进一步地再去争取校际、师生之间的更多交流与合作机会。
此外,王聪聪也致力于推动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参与全球“绿色左翼”话语与政治构建的国际交流对话。
对话,既是经验的交流,也是形象的重构。她直言:“根据我在国外的生活经历,确实能够感受到,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环境治理和全球气候治理与存在一些负面印象或不太公正的评价。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充分了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绿色左翼思潮,以此为思想资源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并强化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学者的联系,与国外学者进行对话交流。”
∆王聪聪参加学术会议
为此,她与团队筹办了许多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研究左翼政治、绿色思潮的国外学者多有合作,常常邀请外国知名学者来华交流、参访等等,在真实的接触中,给国际学界以更真实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前不久,她就参与组织了于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当代世界”国际研讨会。王聪聪始终强调,在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北大人”的情怀,要有更高的站位,要有家国情怀。
身为老师,王聪聪也在言传身教间,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她多次作为思政实践的带队教师,带领学生们前往田间地头调研,深入祖国大地,深入社会大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理论敏感。14年前,在凤凰的王聪聪,和14年后,在贵州的王聪聪,都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2023年,王聪聪生态文明调研时留影
未来,王聪聪会继续聚焦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阐释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推进与国际绿色左翼学界的交流对话,以学术方式讲好当代中国的“绿色故事”。未来,她也会继续跟踪欧美左翼政党和社会主义思潮研究,同时关照现实政治,在国际语境下,探讨各国政党如何回应现代化之问以及治国理政之道。
“如果现在给你一周的时间重回德国,你会选择去哪些地方呢?”
“马克思的故乡。”
“燕归来”系列报道
聚焦选择北大的优秀归国青年学者
他们的鲜活故事折射出北大校园文化精神
生生不息的脉络传承
从他们身上
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大人那份独具的追求卓越
报效家国的情怀
采写 | 马骁、陈之玉、丁靖宜
图片 | 闫琳琳、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刘涵烨
责编 | 郭雅颂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