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连锁快餐巨头真功夫,曾经是多么不可一世,如今也难道没落的命运。
从第一中式快餐品牌、最高全国700多家门店,到建立行业首家企业大学“米饭大学”,这家“真功夫快餐”在中式快餐崛起过程中,一度在品牌营销、标准化上领跑行业。
然而,经历过内斗、侵权、难吃等负面消息后,真功夫的口碑已经大不如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真功夫的没落呢?或许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1990 年,年仅17岁的潘宇海开始创业,在东莞长安镇开了一家名叫“168甜品屋”的小店,主要经营甜品及快餐。这就是真功夫最初的样子。
由于经营有方,加上对美食有所研究,小店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并有了一定的名气。直到1994年,潘宇海的姐姐潘敏峰和姐夫蔡达标夫妇生意失败,便出资入股168甜品屋,同时将小店名字改为“168蒸品餐厅”,开始推出蒸菜。
彼时,蔡达标和妻子分别持有25%的股份,与潘宇海的50%股份持平,开始了平等的经营管理。谁也没想到,正是这种股权分配方式,为后来真功夫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确定合作之后,各位股东也进行分工协作,潘宇海负责全面管理和菜品研发、蔡达标负责前厅待客、潘敏峰负责财务和采购。
这一次,餐饮的定位为营养健康的蒸菜,米饭、主菜、配菜结合的创新方式,立即成为当时附近居民热捧的对象。虽然只有寥寥几个菜式,但还是不影响他们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开了三家分店。
1997年,“168蒸品店”改组成为“东莞市双种子饮食有限公司”,并开始通过技术改进,解决了中式快餐标准化难题。一时间,“双种子”驶入快车道,并开始冲出东莞。
直到2003年,在营销专家叶茂中的建议下,“双种子”更名为更利于传播的“真功夫”品牌。借着当时港片和功夫热的东风,主打蒸菜的“真功夫”,在随后几年开始了快速扩张,很快便成为中式快餐的巨头。
崛起:中式连锁快餐航母的成长之路真功夫全国门店最多的时候,数量超过700多家。
自“真功夫”品牌确立后,从2004年到2006年间,真功夫不仅全面升级产品线,提升产品质量,还积极探索符合中国传统特色的风格,将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的模式区别开来,从而树立了中式快餐的形象。
从一家街边快餐店,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成为中式连锁快餐航母级品牌,真功夫的成长之路,为中式快餐发展树立了标杆。
1)不断突破的产品研发与创新
即使是在街边小店阶段,潘宇海对产品就保持很高的要求。
产品的定位始终是很清晰的。真功夫打出“营养还是蒸的好”的理念,在物质开始充裕,人们开始追求饮食、生活质量的年代,得到了很多人的热捧。
蒸菜是中式快餐重要的品类,一肉一菜一汤,搭配一碗米饭,这完全就是中式餐饮最典型的样子。这种搭配方式,不管是在出门在外,还是居家生活,都有很高的吸引力。
同时,自小对饮食有很深研究的潘宇海,不吝啬花费大量时间改善口感,改良配方,将快餐做出了正餐的品质。这些产品虽然样式不多,但同样俘获了大批吃货的胃。
不过,让真功夫能够走到全国各地的,还要归功于其在标准化上的探索。
2)树立标准化流程与体系
早些年,西式快餐进入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奇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西方餐饮的经营模式,包括连锁经营、服务体系、产品模式、供应链关系等等。潘宇海和蔡达标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率先探索中式餐饮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真功夫一方面引进曾就任麦当劳的经理人,一方面自主对烹制设备和中餐供应链进行改革。
借鉴麦当劳等西餐品牌的连锁经营模式,蔡达标从前线到后台整个流程进行优化,对各个环节、过程和步骤都实施了标准化。整个过程中,蔡达标建立了9本手册的公司制度和日常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