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蜥蜴,蛇类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爬行动物,虽然它们的祖先相似,但是通过一系列进化,蛇类的习性与其近亲蜥蜴相差很大,使它们成为充满魅力的爬行动物类群。

蛇类的捕食
根据体形大小,蛇几乎可以毫无例外地整体吞食所有猎物,包括昆虫、蜗牛以及鸟类、啮齿目动物、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或者其他的爬行动物(如其他蛇类)。还有一些种类的蛇会吃其他动物的卵。例如卡拉细盲蛇是一种位于加勒比岛上的小型蛇类,成年卡拉细盲蛇平均长10厘米,算是蛇类中比较袖珍的成员了,它们这么小的体型,根本不具备捕获大型动物的能力因此它们主要以白蚁和蚁卵为食。蛇和水蟒体长可达到它们的100倍之多,可以吞食鹿和猪。如果猎物体形偏大,消化会持续几天。这一过程也同周围的气温有关。当亚洲岩蟒在气温为28摄氏度时吞食野兔,需要花费4-5天将其完全消化;然而,如果是22摄氏度,则需要1周的时间;18摄氏度时,则要超过2周。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蛇在吃饱后,可以几周或几个月不再进食。有记录显示,有的蛇类可以两年内不吃任何食物,在这期间仅仅依靠其地新陈代谢和饮水就能够生存下来。蛇类的饮食变化多样。有的蛇类会在吞食猎物之前,用自己的毒液使其麻痹或死亡。有的用自己钩状的牙齿(可防止猎物逃脱)捕获猎物。有的种类(如蚺蛇和蟒蛇)没有毒液,但是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缠绕猎物,然后不断收紧,同时用牙齿固定住猎物头部,防止猎物反抗。猎物会因缺氧、心跳停止或器官的损伤而死亡。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蛇类针对于不同的猎物进行了几次成功的进化,例如一些树栖蛇类,由于它们捕捉小型鸟类,而树梢上这点空间显然不够它们缠绕猎物的,因此绝大多数树栖蛇类会冲上去直接咬死猎物,由于它们捕捉的鸟类都比较脆弱,一般在攻击后不久就已经死亡了,因此这些蛇省去了缠绕猎物这一特殊环节。
蛇类对毒素的免疫
蛇同其猎物在不同栖息地的相互影响决定了各种类内部是否有变体出现。例如在美国有一种名为束带蛇的动物,它们是已知的唯一一种不受粗皮渍螈分泌的致命毒素影响的蛇。粗皮渍螈是一种爬行动物,其含有的毒素足以使15个人致命。在含有剧毒的蝾螈的分布范围内,蛇对这些毒素具有免疫力。不仅如此,不同的蛇类之间也存在食物链关系,例如美洲的加州王蛇就喜欢吃当地有毒的响尾蛇,这些蛇也进化出了极佳的抗毒性能力,响尾蛇的毒性对它们没有任何效果。世界上绝大多数王蛇都有极强的抗毒性,它们以各类毒蛇为食。

蛇类的自卫
为了躱避捕食者(从野猪、猿到鸟类和野狼),蛇会采用积极和被动两种策略。很多蛇类的体色容易和周围环境混淆,甚至有些蛇类会模仿毒蛇的颜色和样子来迷惑和阻止敌人,如伪装成假珊瑚蛇。但是如果这些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当它们遇到威胁时,它们就会逃跑、对抗或采用一种特殊的防御措施。眼镜蛇会将身体直立,扩张颈部皮肤形成一个风帽;印度沙蚺会将尾部抬起以示恐吓;吉娃娃鹰鼻蛇会通过泄殖腔发出肠胃气胀的声音来吓跑潜在的追踪者。包括毒蛇在内的绝大多数蛇类都不会轻易攻击人,一些科学家经过数次实验得出结论,绝大多数毒蛇在遭受到人类的打扰以后第一反应是逃跑,如果实在逃不了会用威胁的方式,再没有效果才会使用致命的毒素,包括臭名昭著的黑曼巴蛇,它们遇到人类的第一反应是赶快溜之大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