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1.4万招不到机械毕业生!不少人对工人的认知依旧停留在“脏繁重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杨伟民表示,当前,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制造业普遍缺乏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青年失业率很高。
1995年出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建筑行业工人邹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工地上确实青黄不接,工地上的工人大多是50后、60后。自由度更高的行业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也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建筑业。
江西一家上市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刘斌(音译)表示,许多技术工作已经过时,没有年轻人去尝试。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需要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延续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奇迹。
王东明认为,无论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应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重组,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高产业工人素质都是基础和关键。
那么,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的制造业能否吸引年轻人进工厂?在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新时代,未来的技术工人会呈现怎样的独特风貌?
3月31日,73岁的艾艾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掌握工艺流程的产业工人是企业急需的“香饽饽”,即使未来企业再聪明智慧,也离不开自己的能工巧匠。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广泛调查,未来的工人将不再是我们旧印象中“又脏又黑”的蓝领工人。他们正在告别“危、多、脏”的工作环境,掌握高精尖技术,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高端人才,享受越来越好的就业机会,逐渐成为高收入群体,赢得社会和政府越来越高的尊重和认可。
凭借高超的技术,湖南耒阳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和黄不仅在家乡盖起了新楼房,还打算在长沙买房买车。我在黄红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有的过得很好(同学朋友),有的经商,有的搞工程,有的在打工。好像都没有我好。我们的工作有点累,但是我们的幸福感挺高的。”
中联重科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小虹表示,随着公司智慧工厂建设的不断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人转型为现场工程师,与技术员处于同一序列。
据江铃集团HR领域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正在探索建立新技能人才内部培养机制。公司内与新技能相关的技术岗位已优先提供给内部员工,帮助从事一般和传统岗位的员工向新技能人才转型。
不仅是黄红军兄弟这样的技术工人,新能源、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等行业也受到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的青睐。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蓝领的岗位有很多博士和海归,蓝领和白领的分界线也在逐渐模糊。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萧艺|图片
机械专业月薪1.4万,但专场招聘“没人进来”。
《促进就业“十四五”规划》指出,重视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在制造业领域开发更多技能型岗位。
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100个职业排名,这100个职业中有43个属于制造业及相关人员,且“智能制造”领域的工科缺员有所增加,汽车生产和消费领域的需求旺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商”、“汽车饰件制造商”、“汽车维修工”等新职业排名靠前。在智能制造领域,“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职业排名较高,工科缺工日益增多。
决定供求趋势。短缺意味着技术人才在市场上更值钱。
三年前,刘军从Xi一所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在建筑公司干了近一年后,他离开了。他考研和公考都失败了。他去过粉笔教育,奈雪的茶,也经营过一段时间的美团外卖店。
现在,25岁的他回顾自己的经历。"几年后,他觉得自己没有掌握一门好的技能."未来,他希望扎根一个行业,找一个技术门槛,进去学习提高。
25岁的殷琦初中毕业后就出去工作了。她去过手机组装厂,待过汽车厂,在网吧做过网管,主要是免费游戏。今年春节后,他终于决定学木工。
无论是曾军还是殷琦,他们都知道高技能意味着高工资,更重要的是,一项技能在手,永远不会担心它。
中国时代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分公司总经理彭在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急需高技能的能工巧匠,比如高级焊工或者其他特殊工种,工资待遇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