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打动人的,让人感到温暖的,往往是别人的一个小小举动、一句言语或一个称呼。
一声“阿囡”让我热泪盈眶。
我妈妈过世后,我一度很伤心,两个人对我的称呼我会永远记住,那一句称呼让我温暖至今。
妈妈走后,嫁出去的我只要一回到妈妈住的小区就会想起妈妈,曾经有一段时间一直处在悲伤中。
有一天回娘家,经过远房亲戚的住处,七十多岁的她突然喊了我一声“阿囡,”这是她第一次这么称呼我,是我失去妈妈后,她才这么称呼我的。听到这一声称呼,我眼泪瞬间流了出来,那一声称呼太熟悉,曾经是妈妈对我的称呼。
还有一次回娘家,妈妈隔壁已八十多岁的婶子和她老公在小区里走路,看到我,拍了拍我肩膀说:“阿囡,你只剩下一个爸爸了,有空多来看看他,”妈妈在时,她们从来不这么称呼我,是我没有了妈妈,她们才这么称呼我的,那个称呼以前只有妈妈喊过,听到那声“阿囡”格外温暖。
妈妈过世几个月了,其它人的言行我都不记得了,只要这一声让我温暖的称呼我会永远记得,这两位好心的婶子我也会永远记住。
是她们这一声称呼,让最伤心时的我倍感亲切、倍感温暖。
来自“天堂”的回复。
曾经看到过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
妈妈在我12岁去世之后,我还经常用小手机给妈妈的号码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虽然是空号……
终于有一天,那个号码成了一个陌生男人的了,拨通的时候心一惊赶紧挂了,然后给他道了歉,说明了理由。
中考之前,还是忍不住给那个手机号发了个短信,他竟然回复了:“宝贝加油,妈妈在天上看着你。”
陌生人的这一句回复,让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感温暖。
最后:
很多时候打动人的,让人倍感温暖的,不一定是别人很大的付出或帮助。
人处于伤心或低谷时,别人善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言语或一个称呼足以打动人,会让人倍感温暖,久久不能忘怀。
还是在1976年春,高中毕业两年的我在老家种田,由于家庭成份好(六、七十年代唯成份论),个人表现自认还可以,就当上了大队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有一天,突然厌食,恶心,面色苍黄,生了重病,在小公社卫生所看病时,医生当重感治疗了三天,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母亲才请人把我抬到了区卫生院治疗,结果是急性黄胆性肝炎。医生说,如果再晚来一天病情就麻烦了。
这样,我就在区卫生院住了下来。
一天临近中午,我正在病房打吊针,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肖伟大和蔼可亲的来到病室,他走到我的病床前,虚寒问暖,然后拿出两本厚厚的书放在我的床头说到,这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本历史小说,你身体好些了可以看一看,对于你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会有启迪作用。
说实话,我当时感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连忙说了一声,谢谢肖书记的关心。
肖书记担心我的身体,起身说到,我在区委(他是区委委员)开会,下午还要开,等你出院后再来看你。
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温暖的一幕一直激励着我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