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用来接待生活水平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普通旅店,到城市叫旅社或旅店,农村有的叫招待所,房间大小不一定,最大的住几十个人,例如上海市的黄埔旅社最大的房间内是三十张上下铺,一共住60个人,最小的房间内是两个上下铺住四个人,也是我去上海的住处。
1955年我十岁,正月初二,从宝坻县八门城随家父到唐山去看望我姑姑。家父推着一辆独轮车,我大部分时间坐在车上,少部分时间跟在后面小跑。记得到韩城时天色已晚,离唐山还有二十里路,于是决定找一个大车店住下。过去的大车店都有一个很宽大的门,马车(很多都是骡子拉的)是以前的主要运输工具,可以直接进到院子里。我记得那个大车店大门两侧各有一排平房,室内墙壁很黑,点着火苗只有黄豆大小的煤油灯,沿着东边和北边有一条曲尺型的大炕,坑上铺着芦苇织的炕席,烧得很热,没有被子,也没有枕头。吃了点儿自已带的干粮,喝了点儿白开水,找了块木头枕着,和衣而卧,度过了一夜,次日天刚蒙蒙亮就起来,也没有洗嗽的地方,更没有吃饭处,印象中每人住宿费一毛钱,独轮车寄存一夜也收費一毛。在街上吃了些早点就往唐山赶路去了。我工作后虽然也多次去过东北,但没住过大车店,听家父说东北的大车店与唐山的相似。
所谓大车店古已有之。做知青时,听生产队里的车老板回忆,在解放前农村的冬季里,家里养活大牲畜的富裕人家,会接受跑行商的买卖人的雇佣,套上自家的骡马车,给这些商人运输货物。从辽宁的岫岩运到海城,沿途二百多里,大马车一天只能跑六七十里,于是沿途就滋生了方便行旅住宿的大车店,那个时候物价便宜,一挂马车连人住一宿才收一两毛钱,而且晚上还要免费供一顿饭食。大车店里来往的旅客行行色色,有好多说不完的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