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毕业季,还好没放弃
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指本科生、大专生、研究生、博士生等)达到1076万人,同比2021年增加了167万人,这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随后,#1076万毕业生的最难毕业季有多难#顺势登上微博热搜。
“人多了,就卷起来了。”方晨告诉燃财经,今年春招,他发现不少大厂的岗位审核期都比较漫长,“HR说是因为面试的人太多了。”
“有次群面,一起面试的不是985、211的毕业生,就是海外知名大学归来的留学生。”方晨表示,去年被他拒绝offer的某中厂,春招时同样的岗位要求早已悄悄提高,当他再次询问HR岗位招聘情况时,发现自己竟然连招聘门槛都“够不到”。
图/座无虚席的考研自习室
来源/视觉中国
就在应届毕业生加速内卷的同时,招聘岗位的锐减,也让大批应届毕业生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某高校辅导员告诉燃财经,今年校招企业的岗位数量明显少于去年,这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也有了明显变化,更倾向于相对稳定的企业。
实际上,“力求稳定”成为了2022年求职的“关键词”。智联研究院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44.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进入国有企业,而选择继续在国内读博的应届硕士生占比11%,增长率高达156%。
而随着北大核物理女博士、曼大海归硕士、中科院硕士考取城管岗位、协警岗位;小县城招聘70%的岗位要求为研究生等新闻的接连爆出,就业形势也似乎变得愈发严峻。
“疫情之下出国不方便,就业环境又极其激烈,这也直接导致了考研考公的内卷。”但与此同时,张莹直言,尽管这届毕业生很难,但好在足够清醒。在经历某大厂裁撤业务线后,她意识到“相较于盲目迷信大厂,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更重要。”
转变思路之后的张莹,从之前非大厂不投,转向关注产业链上游的集合制造型企业,并最终以小幅度降薪拿到了满意的offer。
“知道我被毁三方后,学院领导和老师都在帮我联系面试机会。现在我已经拿到了两个保底offer,下周还排了四场面试。”冯现表示,“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拿到offer也不要拒绝面试机会,随时保持警惕才是关键。”
被毁约的方明,选择第一时间通过朋友圈让所有的朋友为她推荐工作,并在当晚11点重新修改好了简历。第二天定好闹钟,方明早早起床在各类求职APP投了3个小时的简历。随后,方明开始通过同学的推荐陆陆续续参加面试。
“最近看到一句话,只要一直在饭桌上,菜总会转到面前。就像找工作,一直找,合适的工作总会出现。”方明补充道。
参考资料:
《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届车企为何不爱?》,来源:虎嗅APP。
*题图及部分内文配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文中川川、Kane、方明、冯现、张莹、阿墨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