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海在东莞厚街经营一家精密五金企业,一部分业务是为三星供应商做配套。2017年曾第一次去越南考察,但没有下定决心。2018年8月,他在越南的工厂正式开业。“越南这几年发展主要还是靠美国,因为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那么多关税,很多企业不得不搬迁到越南去,其实很多不想去的。”
郭林海说,毗邻其工厂的一家做电子印刷的企业去越南,“主要是考虑中美关系,在越南做同样的产品,比在中国成本还要高10%”。
2019年,许安华跟搭档也去了越南考察,他的公司在珠三角,是三星手机的配套商,也有在越南设立分厂的打算。许安华说,因为欧洲和越南之间零关税,在越南生产同样的产品比在国内“给客户省了关税钱”。
宁波长隆国泰有限公司是一家工贸一体的服装企业,拥有设计研发、生产供应链、国际国内贸易三大板块,2020年出口额1.3亿美元。该公司外贸业务负责人许小锋说,越南对欧美、加拿大零关税,“这是一个最大的原因,其实我们出口商是不愿意去的,但是没办法,这对客户有好处”。
关税之外,越南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也让一些企业心动。2018年底,彭海国为三星充电器供应商做配套的越南工厂投产。他说,其工厂企业所得税是20%,然后增值税是统一的10%,“中间不掺杂其他的税费了,就全部包含在10%里面。”
跟着客户,跟着订单去越南
跟着客户走,跟着订单去越南是另一大选择因素。2019年,三星关闭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手机生产厂,转而去了越南。
三星电子给出的解释是,中国竞争市场激烈。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三星电子在中国的手机销量仅334万部,排名第8,市场占有率仅为0.8%。
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撤退,在全球市场仍然销量第一,去了越南的三星仍然是众多中国配套供应商的最大客户。彭海国说,“现在,越南三星占到了整个三星手机全球产量的50%”,“像我们是没办法,我们最大的客户是三星,对我们物料占比太多了,如果我们还想继续经营的话,只能跟着客户迁移”。
尽管跟着去了,因为是新设工厂,他在越南北江的工厂仍然要获得三星的认证才能拿到订单,“2019年、2020年很痛苦”,2021年4月拿到三星的认证后,才扭亏为盈。
郭林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去越南,是因为我有两个客户跑过去了。我的两个客户就是三星的供应商,都是韩国企业,之前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后来,三星去了越南,这两个客户也就跟着三星去了越南。我们也是跟着客户走,跟着市场的需求跑。”
朱涛也说,去越南,当时其实主要是客户配套的要求。“他们要求你过去,你不去的话,你的业务就可能转给别人了。”
除了跟着客户去越南,许安华坦言,还有不少欧美客户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将新的项目订单指定在越南做,或者说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做。“如果现在所有的供应商都在中国,有些客户可能觉得风险太大。”因为疫情,他的越南工厂计划被搁置,但今年下半年还是准备落地。
还有一些企业去越南,看中的是当地的原料优势。主打乳胶制品的东莞市芬璐家居有限公司2007年就在越南设立办事处,2012年在胡志明市设厂。该公司总经理曹明莲说:“越南是天然橡胶的主产国之一,我们的工厂在当地采购原料,当地销售,一年产值达6000万元人民币。”
2019年,盐津铺子控股公司在越南设立果干生产基地。“立足于原料,这是最核心的。”盐津铺子常务副总经理杨林广介绍,越南是农业大国,拥有榴莲、芒果、菠萝蜜等稀缺的水果资源,而越南当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少。
越南胡志明市,当地正准备上岗的工人。
越南河内一家工厂的工人正在生产服装
东莞市一位鞋厂的女工正在加紧生产。越南的人工成本比东莞低。
越南也招不到工人了,“3到5年后越南工资还要翻倍”
“去越南的第二个原因,我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海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而越南的劳动力成本只有上海的1/3。”刘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