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朝明在演讲,2014年
到了90年代末,日本长达10年的衰退引起了广泛注意,经济学家纷涌而来。要知道,对衰退、萧条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的"显学",因为任何有政策价值的研究成果都能带来巨大的公共福祉,都可能改变数以亿计人的生活。
因此,对大萧条的研究如同医学里的攻克癌症,被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比如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人们最开始都认为这是由于的过度投机和股市崩盘而导致的,"这届股民不行",尤其是经济学家John Galbraith在1954年出版的《1929年大崩盘》一书,让人们只记住了华尔街的贪婪和乌合群众的愚昧。
但到了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lton Friedman给出了"敌在本能寺"的结论:1929年崩盘的直接导火索或许有很多,但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没及时放水),才是让美国陷入大萧条的元凶。这个结论后来逐渐被主流认可。
2002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参加Milton Friedman的90岁生日宴,直接讲到:"关于大萧条你是正确的,美联储错了。"这让Friedman进一步封神。
所以,日本的大衰退也必然会是宏观经济学届的"圣杯"之一, 而且日本的情况过于迷人:政府疯狂刺激经济,引导利率下降到零,债务杠杆率全球最高,但得来的却是经济零增长和通货紧缩。谁能解释清楚这个现象,谁就能青史留名。
在日本各类经济学家榜单上排名第一的辜朝明,自然不会闲着。在零星发表过几篇工作论文后,辜朝明在2003年出版了《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在经济迷局中的挣扎及其全球影响》一书,第一次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概念。
这个新颖的词,未必能100%解释日本,但的确带来一套几乎完全不同的视角。
02
大衰退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核心要义,解释起来一点儿都不复杂。
简单说,就是日本泡沫破灭导致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让大量公司和家庭都"技术性破产"。什么是"技术性破产",就是日本企业在泡沫顶峰时加杠杆购买了高价资产,如果按照跌下来的价格重算资产负债表,很多公司其实已经资不抵债了。
而日本人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就是默默地挣钱还债。日本企业虽然资产负债表恶化了,但产品竞争力还在,仍然能够产生利润现金流,只不过这些利润并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还债。这种搞法下,经济怎么可能不萎缩?
进一步说,日本企业和个人的"星辰大海"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负债最小化。无论货币刺激力度有多大,企业根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需求,贷款意愿严重不足。这就解释了货币政策为啥毫无作用。
在1988年,2.5%的低利率能直接催生资产泡沫,但到了1993年,同样2.5%的利率却没产生任何刺激作用,甚至之后降到了零利率,企业也无动于衷,打死也不借钱。在整个90年代,日本企业每年的净还债量都维持在几十万亿日元规模。
这跟80年代的画风完全不同。仅在几年前,日本人还想要买下整个世界,伦敦和纽约的奢侈品店挤满了日本富人,而即使是再普通的工薪阶层,也敢按揭30年购买一套价格堪比纽约的公寓或一户建。整个国家大病一场后,所有人的预期都变了。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写道: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
辜朝明经过测算,发现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让日本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的财富,而造成的缺口又让企业和家庭进行了至少15年的净债务偿还,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总额20%的总需求,彻底将日本拖进了萧条的泥潭。
辜朝明在《大衰退》一书中这样写道:"虽然对单个企业来说,偿债是正确且负责任的,但是当所有企业都开始同时这样做时,就会造成严重的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这种令人恐慌的局面,就是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以前西方经济学家都假设货币的"需求方"永远存在(谁会不愿意借钱呢),因此只关注货币"供给方",而辜朝明的理论第一次阐述了"需求方"缺位的情景(居然真有人不愿意借钱)。在这个框架下,经济可以分成下图的四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