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医疗领域的高禾投资研究中心在2021年5月的报告中写道,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鱼龙混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90%以上规模较小,普遍存在着产品取样无法标准化、物流运输质量缺乏把控、待检验样本质量管理存在监管缺失等问题。
据报道,上海卫健部门于今年3月12日至26日,对59家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461次督导,发现了50余项不合规。其中,有检测人员资质问题,如少部分实验室存在无PCR上岗证的志愿者参与检测关键步骤的现象,也存在检测流程不规范等。
5月29日,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防控新闻发布会称,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严重违反新冠病毒检验操作规范,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5月27日,据官方通报,自今年4月25日以来,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违规将多区采集的“5混1”“10混1”核酸样本,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北京警方已对该公司立案侦查。
同一天,北京市房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大庆等人被调查,原因是在对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监督管理过程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之前,朴石医学检验室被通报涉嫌数据造假,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并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多地也在做一些新尝试。江苏、浙江、安徽、山西等地已经组织药店承接采样任务。相比兴建核酸检测点、批量招募志愿者,社会药店具有连锁、场地固定、人员稳定的天然优势,可以盘活执业药师的资源,提升采样效率,降低成本。
张文宏近日撰文称,对用于自检的抗原检测,它的敏感性达不到像核酸这样程度,如果用于动态清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它的敏感性。国际上也在探索家庭自检的核酸检测方式,这也是在未来值得期待的。
长远来看,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还是要与时俱进,依靠科技的力量。卢洪洲说,比如,他的团队正在研发的一种用于核酸检测的漱口液,让居民可以自行采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机械臂采样可以在大约30秒的时间里完成一次无人操作核酸采样。机器人采样还可以与自助式核酸移动采样车搭载在一起,可减少固定采样点位的建设。
卢洪洲强调,未来若要彻底转“被动”为“主动”,不再需要常态化核酸筛查,甚至是走出疫情,主要还是靠保护效力高、长效疫苗来建立群体免疫,以及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来减少重症。这样才不用担心大规模的疫情反弹,逐步走向放开。
(实习生余皓晴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