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人士告诉虎嗅,美团在一季度优化了部分城市优选业务的点位,并调整了业务架构。美团优选业务甚至退出了一些短期内难以实现收支平衡的城市,在二季度该业务甚至退出了北京。
新业务被视为美团“降本增效”的核心区:王兴重新调整了高层的架构,并赋予新掌舵者较大话语权。从财报看,这场自去年11月开启的改革已有成效,季度内收入实现145亿元,而在2021年四季度该业务收入为147亿元——某种意义上在新业务上美团正在进入“稳定阶段”。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进入稳定期的新业务将会向“降本”聚焦,而原本赋予其的“增长”使命将发生改变。
有知情人士在今年5月底告诉虎嗅,收支平衡将是优选等新业务年内的关键指标,而对于部分业务发展较好的城市,美团高层寄希望于年内实现微利。
居家效应让美团新业务里的“闪购”“买菜”获得利好,财报显示该业务的用户数和交易频次均大幅度增长,闪购的订单同比增加约70%,而买菜的订单量同比增长120%。但闪购和买菜似乎并未能给美团带来爆炸式的新用户增长,和订单量激增同频的是美团“12个月内交易用户数”季度内增幅仅为0.28%。
“老办法”失灵
有知情人士告诉虎嗅,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美团正在放弃“OKR”。自2019年开始,OKR逐渐升级为美团内部最重要的管理工具,王兴曾在内部会议上多次推广“OKR方法”。甚至直到2021年初,OKR依然是美团核心业务的“灵魂”——当时核心业务线负责人对外交流时,会把OKR指标调整作为分享时的“重要例证”。
在2021年扩招超过5万人后,OKR正在美团内部“失宠”:美团高层意识到既有的OKR模式,不足以解决美团面临的所有问题。
“美团在用OP取代OKR。”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虎嗅。(OP:Operating Plan)
相比于OKR,OP更强调管理的颗粒度(细)、目标追踪、及时反馈、内部信息流淌效率。一位管理学者告诉虎嗅,人员激增数万的美团,对于员工执行力更为看重,“OKR利于激励员工实现更高的目标。但对于急于实现市场覆盖、拿下关键新业务、完成新员工融入的美团而言,需要立竿见影的目标达成,而不仅仅是努力的过程。”
有相关人士曾在今年4月向虎嗅描述了业务线遇到的问题:比如在优选业务中,有BD在执行时并不考虑同一城市临近点位的“内耗”,为了完成自己的关键KR指标,一味追求拿下的单量。甚至有不同BD在同一时间内疯狂向同一目标“发起攻势”。
与“管理方法”同时发生变化的,是美团增长方法失灵:自2020年以来,社区团购业务被视为美团最重要的用户增长手段,据公开信息显示,通过社区团购业务美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超过1亿新增用户。
但随着2021年社区团购政策变化、消费疲软、疫情冲击多重因素印象,社区团购给美团带来的用户增速正在断崖式下滑。
“社区团购已经不再是最具性价比的获客方式了。”中概股分析师Jeffery认为,美团一直通过增扩场景去实现获客及提高“复购率”“客单价”,而社区团购在2020~2021年8月的20个月里确实给美团提供了较强的用户增长力,但时至今日情况已变。
在一些分析师看来,在部分地域,美团的社区团购业务甚至已经变为“烫手山芋”:已经投入的成本高昂,如果想继续增长需要持续烧钱;若只想维持现状,短期内也较难实现收支平衡。对美团“财报”不利的是,断舍离本身也意味着成本。“一季度财报并不明显,二季度可能会更明显地体现在财报里。”
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摆在美团面前:美团闪购、美团买菜等新业务聚焦的用户,大部分身处高线城市,本身已经是美团其他“场景”的用户,通过这些“新业务”美团很难直接获新。这些新业务带给美团的核心价值是增加消费频次和客单价,但相关数值也存在理论边界,指望通过这些业务实现客单价等指标爆炸式增长并不现实。
补贴成为了“救急”之策,但在流量成本高企、既有用户群逐渐稳定的当下,补贴并不能解决美团遇到的关键问题。“2021年至今,美团遇到的情况是,在外卖餐饮等领域,补贴一旦减少,业绩就出现明显的波动,补贴能够带来的新用户增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