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不能跌!“房地产之父”孟晓苏:中国初尝房价下跌苦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在楼市政策上,需要更多学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验,谨防其房价下跌、经济萎缩的教训重演。尤其要避免人为打压房价、扰乱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谨防错误政策对全局带来影响。
三、我国要谨防房价长期下跌伤及经济
前车之鉴、足以为训。如果说房价过快上涨不是好事,那么房价过快下跌或长期下跌更是对经济损害巨大。需要保持楼市与房价基本稳定,即中央多次要求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当然房价之“稳”不是静态的“稳”,房价涨幅能做到与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涨幅相一致,那才是真正的“稳”。
房改24年来,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趋势是明显的。未来房价走势到底是涨还是跌?从大趋势上说肯定是涨。
我对房价涨跌的问题有三个看法:“短期看供求”,供求关系决定了房价的涨落。现在大城市普遍供应不足,应该涨还是落?答案是肯定的。“中期看地价”,日本当年房地产价格大跌,是因为地价大跌,跌掉了75%,中国的地价是政府控制,而且拍地一块比一块高,只涨不落,它怎么会使房价下跌呢?“长期看发钞”,这些年全世界都在印钞,中国政府也要保持货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虽然我国大量减税,但是还有印票子的手段。“铸币税”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在整个社会税收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发钞来向富人征税。它是让有钱的人多缴,而靠工资生活的老百姓就没有多少要缴。这不是完善“第二次分配”的一个很好手段吗?
讲完了印钞,再反过来讲房价的问题,货币印多了当然资产价格要上涨。现在美国通货膨胀已经起来了,中国物价却控制得不错。中国资金流向哪里去了呢,流向资产价格包括房地产了。美国的资金也在流向房地产,美国房价前年上涨11%,去年又上涨了16.9%。如果把这些资金从房价里挤出去,没有保安全的蓄水池了,它就会流向CPI,推升通货膨胀。当年吴敬琏老先生说过:“打压房价会使物价上涨”。现在联系现实再去理解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再来分析为什么我国要持续打压商品房价格?深层原因是有人长期忽视保障房建设,并且试图用降低商品房价格取代政府建设保障房的责任。本来在1998年制定房改方案时,设计的我国住房供应体系是“住房双轨制”,是“市场提供商品房、政府供应保障房”。我是当年的房改课题组组长,那是吸取许多国家成功经验作出的正确设计。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完善两个体系”来表述,要求“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去年年底中央再次从住房双轨制角度提出对保障房与商品房的要求。按照中央要求,本来就应该是“商品归商品、保障归保障”,商品房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保障房没有什么影响,反而使有房居民家庭财产保值增值。
我很早就提出,看房价要看“结构性房价”。什么是结构性房价?老百姓要买的房不是平均房价,是他能买到这个房子的房价。收入高的要买商品房,低收入家庭如果买房,就可以去买保障房,这对低收入家庭是优惠。如果保障房的量增多了,进入到了整个房价就会拉低整个平均房价。这不是商品房价格低了,而是保障房比例多了,这叫做“结构性房价”。到现在为止有人还仍不重视结构性房价,一股脑地要压高价商品房的价格。真能压下来跟低收入家庭有什么关系呢?确立好完善双轨制目标,政府就没有必要去刻意压低商品房价格,更不需要为降低商品房价格而动用行政手段实行“限购”。
现在部分城市房价刚刚下跌,跌幅虽然不大,但是对于居民楼市信心的影响很大。我记得在2003年去香港“救楼市”时,有香港企业家跟我说:“六年不买房,孩子都长大啦”!我问他为什么不买房呢?他叹口气说:“不是说房价还会下跌嘛”。可见在“房价下跌”的预期下,有支付能力的购买者也会持币观望,毕竟房屋是居民能够购买的最大件商品,而且要用多年的收入与还款去购买。只有让居民看到房价不会再跌,他们才能有信心去买房。什么情况能让居民确信房价不下跌了呢?只有房价涨起来,他们才相信房价不下跌了。
房地产是信心经济。要“稳住经济大盘”,就需要稳住居民楼市预期。回想2008年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我国经济出现下滑时,当时很清晰的政策导向就是重启房地产市场。在领导人说出:“信心比黄金与货币更宝贵”的鼓励下,居民购买力很快回到楼市,使得房地产价格不降反升,让我国顺利渡过难关。再一个案例是2014-2015年我国经济萎缩,制造业与采掘业都急剧下滑,“钢材卖成白菜价”。中央那时及时采取了“房地产去库存”的治本之策,用重启房地产市场挽救了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