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买不起房的年轻人,选择住在船上
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生活,那就得接受它的一切。生活嘛,无非是坏了就修。修不好的时候,急也没用,那就等等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特约撰稿 邱苑婷 发自英国
图 / 邱苑婷(除署名外)
“什么,你家在船上?”
听到Sammy自然而然地说自己住在船上时,在厨房另一头洗菜的我瞪大了眼,忍不住脱口而问。Sammy是我在英国西约克郡Arvon创意写作营认识的本地女孩,作为工作人员,她在写作营兼职负责后勤和管理,每周有三天会出现在这栋山间小屋里。她身材娇小,喜欢把齐肩的棕发绑在脑后,齐刘海的中间自然向两边分叉,因为瘦削,颧骨格外分明,脸蛋却是红扑扑的,看起来是个好亲近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她笑了,露出一排好看的牙齿:“是呀,是船屋。”
我把手上的水在围裙上蹭了蹭,朝Sammy的方向挪了几步,直直地看着她的眼睛:“But…Why?(但……为什么?)”
按英国人委婉礼貌的说话习惯,我这个干脆利落的问法或许有点过于直白和冒失,但我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令我奇怪的反而是在场其他人的镇定。什么,他们听到一个人住在船上时,就那样随意地接过话头、聊些不咸不淡的生活话题?
在这个同吃同住六天五夜的写作营里,只有我是外来者——十几位写作者里唯一的亚洲面孔。实际上,除了我,其他写作者都是在英国土生土长的白人,在写作这种不赚钱、又高度依赖语言能力的行当里,很少出现少数族裔。而刚来英国半年的我,对这个社会显然还有许多无知,比方说,人们会主动选择住在运河的船屋上。
但显然,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件饶有历史的寻常事。我知道福建有“疍民”——为了生计方便而不得不住在船上的渔民,但眼前笑容灿烂的Sammy,看起来和打捞捕鱼之类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听到我的问题,Sammy食指戳着下巴尖,歪脑袋露出一丝狡黠的笑:“Why?是呀,为什么呢?这是个好问题,我想想怎么回答。总是有个理由的。Why?”她重复了好几遍“why”,好像同时也在问自己。
我一脸热望地看着她,等着她的回答,像个想要糖果的孩子。
“我和男友之前也是在伦敦租房子住的,但房租很贵,我们也买不起房子。正好有个朋友住在船上,他就提议我们说要不要考虑买艘船屋。买船屋会比买房便宜很多。我们觉得好像这个想法也不错。朋友帮我们参考选了艘船、改造了一下,就这样搬到了船上。好像没有太戏剧的情节,对吧?”
“如果方便的话……”我厚着脸皮问,“我可以找时间去你家的船屋参观吗?”
Sammy出乎意料地爽快:“当然可以,欢迎!如果你不介意我家的两只狗的话。”
晚餐时间,我兴奋地告诉所有人这个消息:“你们知道吗,Sammy住在船上!我把自己邀请去她家做客了!”
冒险启程
第二天下午4点,我如约来到厨房和Sammy碰头。和我同来的还有一位伦敦女孩Aimie,曾做制片人的她也和我一样,对各种冒险经历跃跃欲试,听说有机会去船屋做客,也双眼放光地希望加入这趟旅程。
Sammy递给我们两把手电筒:“拿着吧,晚上回来时可能用得着。我开车带你们过去,但你们可能得自己走回来,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能去,怎么都可以。我忙不迭点头,接过了手电。Aimie从门厅找来一把长柄雨伞,明晃晃的亮橙色,撑开时像悬着一轮太阳。Aimie拿伞在空中比划了几下:“到时候迷路了我们可以用这个求救!”
“要是遇到坏人这也是我们的武器!”
我们嘻嘻哈哈地坐上了Sammy的车。车一路弯弯绕绕开下山,大约半小时后停在了桥洞边,罗奇代尔河段就在跨桥对岸几十米开外。英国的冬天白昼短,虽然才下午4点半,天色已经开始昏暗下来。
手电的白光穿透暗夜,在运河上反射出冰面的粼粼银光。我们一路沿着河边走,靠着河岸接连泊着几艘船屋,每艘形制、颜色都大不相同。Sammy走在最前面,在一艘海蓝色的船前停下来,回头对我们笑:“就是这了。”
Sammy和男友的船屋“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