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成为“弃子”:隔离险尴尬退场
5月30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向财险行业发布的《关于财险行业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财险公司要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加强和改进隔离险等疫情相关保险理赔工作,提高理赔效率,在合同范围内实现应赔尽赔,鼓励保险公司简化理赔手续和理赔材料,对疫情严重地区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做到应赔快赔。
相关产品接连下架
近日,一位北京消费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因近期疫情反复,想买份“隔离险”为自己添一份保障,但在购买时却发现市面上可选的隔离险产品非常少,“之前身边有朋友买的时候说有很多隔离险产品都挑花眼了,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基本没了,尤其是能保障居家隔离的保险更是难找。”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监管部门就对“隔离险”做出了规范。2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简称《紧急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端正经营理念,规范产品设计、销售误导及条款不明确、无故拒赔等行为。
据了解,上述复星联合健康及众惠相互保险的两款隔离险产品已在2月、3月份先后下架。自3月份疫情出现多发态势以来,大波热销的隔离险纷纷迎来下架的命运,目前市面上仍在销售的相关产品已所剩无几。
图/视觉中国
《财经天下》周刊查阅部分保险公司的官方平台及支付宝、微信、京东金融等平台发现,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在售的产品中已难见隔离险的踪迹。“现在市面上的隔离险非常稀缺”,泰康在线的保险代理人表示,该公司的一款隔离津贴险也在数日前刚刚被下架。
“因为疫情反复爆发导致隔离的情况较多,理赔量大幅上升,保险公司亏损较为严重,很多隔离险都下架了。”据行业人士分析,相关产品纷纷下架,一方面是由于新一波疫情带来大量的理赔报案,保险机构面临较大的赔付压力;同时,对于隔离条件、理赔材料解读不一致等因素成为隔离险引发理赔纠纷的重点,相关投诉量居高不下。
但若往下深究,隔离险在前期设计方面存在的较大漏洞,也使保险公司不得不将这类产品尽快下架。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隔离险作为创新产品,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的设计上需要更加严谨,此前由于缺乏大量数据支撑定价,加之疫情再度爆发推高了赔付率,保险公司赔付压力剧增,而当下实际情况显然与前期产品设计时的风控相差甚远。
随着相关数据得以积累,保险公司开始优化精算假设,对隔离险产品优化升级。
从目前可寻到的隔离险来看,人保财险、华泰财险、泰康在线等个别保险公司仍有在售涵盖隔离津贴的保险产品,而这仅剩的几个隔离险也将保障内容做了改动,明确了不可赔付的条件,降低理赔中潜在的纠纷风险。
其中,人保财险旗下的“安疫保(含新冠隔离)”显示,该产品保障计划仅包含集中隔离自费损失津贴,明确表明不含居家隔离。华泰财险旗下的“华泰新冠隔离保障险”保障的新冠疫情隔离津贴,不仅不含居家隔离,还标明了仅承保由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导致疑似感染或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肺炎而被强制集中隔离的被保险人,并且不含无症状感染者。
而泰康在线的“特定传染病保险”的隔离津贴,则是仅保障因疑似感染特定传染病而被强制隔离的被保险人,明确表示密切接触者及居家隔离不在保障范围内。
保险创新应回归本质
随着疫情反复,不少区域被封控,相关保险的赔付也越来越多。2021年末,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与经验》显示,2020年保险业疫情专属保险理赔金额已达4.9亿元。
其实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而言,此次创新开发隔离险的出发点旨在补偿被保险人因疫情隔离所受的损失。然而在隔离险横空出世,一跃成为“网红险”之后,却把消费者“隔离”在了赔付的门外,在频繁的投诉声中,尴尬离场。
“作为一种获客型产品,隔离险在当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营销切口。”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作为一类创新型产品,隔离险凭借着低价优势及“隔离获赔”的猛烈宣传,成功在各大平台收获无数流量,进一步拉近了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但由于产品设计及运营等方面不够精细化,疫情的反复直接带来大量的理赔报案,面对陡增的赔付率,保险公司压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