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在日本东京,一些老年人排队接种新冠疫苗。图/澎湃影像
香港2021年2月引进科兴灭活疫苗后,早期也曾采用和内地一样的禁忌症指南。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还记得,当时列出了很多禁忌症,很多医务人员在给老年人开具“不能接种疫苗”的医疗证明时都很宽松,很快老年人就建立起了一个错误印象,即患有基础病不能打疫苗,“这个影响是很不好的”。实际上,这些禁忌症缺乏科学依据,后期,香港特区政府取消了“所有这些禁忌症”,只规定极少数对疫苗成分过敏的人,或者是慢性病正处于危重期的患者“可以不打”。“只能说是亡羊补牢尤为未晚。”金冬雁说。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中死亡的5435个人中,70%以上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88.3%没有接种两针新冠疫苗。第五波疫情暴发前,截至2021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只有不到一半人接种了新冠疫苗,到了2022年4月6日,60岁以上老年人两剂疫苗接种率已达到73.62%。
香港如何在短期内做到老年接种率的激增?金冬雁指出,一方面是第五波疫情中老年人较高的死亡率让很多人得到了“血的教训”。同时,对此前接种率不高的养老院,政府还增派专门医疗队前往接种,并且让医生反复上门和老人及家属沟通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为他们解答困惑。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一点是,政府公开了第五波疫情中两款疫苗的详细数据。对于60岁以上人群,完成三剂次加强接种后,科兴疫苗的防重症有效率为97.9%,由辉瑞和BioNTech联合研发的mRNA疫苗复必泰,防重症的有效率为98%;科兴和复必泰防死亡的有效率分别是98.3%和98.1%。如果完成两剂接种,科兴和复必泰防重症的有效率则分别是72.2%和89.6%;防死亡有效率是77.4%和92.3%。与此同时,关于疫苗的不良反应数据也随之公开。“数据事实胜于雄辩。”他说。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五波疫情中虽然大部分都是突破性感染,但研究表明,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失效。实际上,突破性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比一般性感染者低,原本人要5~7天才会在体内产生抗体,现在只需要2~3天,“相当于身体内已产生了一定的抗体,自己造出了一种特效药”,因此病程短,传染性低,也就不需要隔离7天那么久。
除了安全性还有更复杂的问题
“最需要疫苗的当然是老年人,但如果他们接种疫苗后产生更严重副作用怎么办?”
从2020年下半年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医学人类学家Amelia Fiske开始和大量德国人交流他们对疫苗的态度,其中一位访谈对象对她说了这句话。此时正是德国批准辉瑞/BioNTech疫苗和 Moderna 疫苗前的最后阶段,Fiske发现,整个欧洲,德国对疫苗效力的怀疑声较高。
另一个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2021年4月至7月对德国、法国等八个欧洲国家的人群调查发现,老年人疫苗犹豫最主要原因是对副作用的恐惧。比如,一些人担心会加剧慢性病,另一些认为mRNA疫苗会带来“基因改造”,或阿斯利康疫苗可能引发血栓,一些激烈的反对者甚至称疫苗为“毒药”。
陆蒙吉分析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恐惧的原因是站不住脚的。所有最终上市的疫苗都要经过严格三期临床试验,其间会收集大量安全性数据,如果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会立即叫停。而在疫苗上市后,疫苗研发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都会继续对疫苗安全性进行长期跟踪,以识别出一些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的罕见不良反应。
到目前为止,关于新冠疫苗发现的罕见不良反应只有两种:一种与mRNA疫苗有关,发现它可能导致罕见心肌炎或心包炎,但风险最高的群体是18~24岁的男性,并非老年人。而且,从全球收集上的数据表明,其发生概率极低,每十万针中才有四例,症状大部分都很轻微,可以通过延长第一、二剂接种间隔来降低风险。另一种不良反应更罕见,发生率只有百万分之一,是出现在强生、阿斯利康这类腺病毒疫苗接种后。相关监测发现,疫苗接种后,伴随有血小板下降的血栓症状,一旦出现,病死率高达20%。这之后,欧美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都以mRNA为主,腺病毒疫苗作为辅助或补充。这些发现背后都有严格的数据支撑,各国的公卫机构也都在国家疫苗接种指南中予以警告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