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真正的副作用就是严重过敏反应。与花粉过敏等一般性过敏反应不同,疫苗带来的严重过敏反应有时会危及生命,表现症状如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舌头或喉咙肿胀、全身皮疹或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如果是急性的,一般出现在接种后15分钟内,接种点都会配备肾上腺素,及时救治后通常没有严重后果。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缩写为CDC)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收集的数据显示,辉瑞/BioNTech疫苗的严重过敏反应报告率只有4.7例/百万剂,Moderna 疫苗为2.5 例/百万剂。
至于老年人担心的基础病问题,2022年1月发表于《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人在接种疫苗后,并不会带来额外的不良反应。这是一个大样本研究,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者们,使用了全港公共医疗保健数据库及卫生署的的疫苗接种记录,总共分析了88.3万人,囊括了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病等20种慢性病。研究指出,疫苗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解决疫苗犹豫的关键。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让公众明确,应该优先考虑给这些“脆弱人群”接种疫苗。
“事实上,在欧美国家,对这一点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陆蒙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指出,以德国为例,开始大规模接种疫苗后,除了坚决抵制疫苗的少数固执者,大部分老年人都认为自己会从疫苗中受益,和中国相比,这是认知上的差异。
为何会形成这种共识?陆蒙吉表示,这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具体研究,比如,从60岁往上,不同年龄段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是多少?每一种基础疾病叠加后又会增加多少重症率、死亡率?如果在三四个月内优先给老年人接种,又会减少多少住院人数、死亡人数?“这些在模型中都算得清清楚楚”。因此,老年人到底从疫苗中如何受益?德国并非仅是泛泛空谈,所有结论背后都有数据,且非常细化。政府公卫机构进一步划分不同类别的“脆弱人群”时,每一类都能“立得住”,几乎参考了当时所有已发表的经过评审的研究文章, “对非常小的人群都研究得非常透彻”。也就是说,认知和制度背后是科学。
基于此,Fiske很快发现,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正式开始大规模接种运动后,老年人的“疫苗犹豫”现象扭转得尤为明显。德国公卫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下设的疫苗接种常设委员会(STIKO)专门负责制订官方的疫苗接种计划,STIKO负责人Thomas Mertens指出,“成功”的疫苗接种,必须满足以下几点:强大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公众对政府疫苗监管机构的广泛信任,以及卫生当局与公众围绕疫苗的必要性、有效性和任何潜在的副作用问题,进行清晰的沟通。
老年人疫苗犹豫背后,指向的不仅是疫苗的安全性本身,更是一个混杂着流行病学、生物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和传播学的复杂问题。
“广撒网”的不良反应监测
2021年1月,当美国反疫苗组织Children's Health Defense(“保护儿童健康”)发表了一篇涉及疫苗致死事件的文章后,社交媒体分析工具 Crowd Tangle 的数据显示,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文章在 Facebook 上就获得了超过 15000 次互动和超过 6000 次分享。
文章指出,自2020年12 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紧急授权”了辉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后,到12月底,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共记录了3916例不良反应事件,其中13人死亡,9 人死于辉瑞/BioNTech疫苗,4 人死于 Moderna 疫苗,其中3名死者是60岁以上,死亡前症状有 “口吐白沫”“严重心脏病发作”等。
对此,VAERS立刻回应,“向 VAERS上报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了任何发生在疫苗接种后出现的健康问题,通常不能证明与接种疫苗构成因果。”构成因果,是判断不良反应是否与疫苗接种直接相关的关键环节,如果只是时间上有重合,就好比接种疫苗后发生车祸死亡,虽然也会被归为不良反应事件,但显然死亡并非由疫苗引起,这被称为“偶合”。
2021年10月5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郊区的发马公司灌装工厂,工人包装本地灌装生产的中国科兴新冠疫苗。图/新华
实际调查时,对因果的判定非常复杂。在5月2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提到网上关于“接种新冠疫苗后得白血病与疫苗有关”的声音时,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指出,判定因果,除了时间上的关联之外,还要综合考虑生物学的合理性、统计学上关联的强度、打疫苗后的症状发生率是否高于日常的基线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