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义律师向记者表示,这类非法行为一般在非法获得境外信用卡、利用境外信用卡预授权功能、绑定苹果手机、在苹果应用商店完成盗刷的场景下比较多见,应用商店的非实时结算机制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王军义建议,除了对这类买卖信用卡以及进行诈骗等非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刑事打击外,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对异常充值行为的识别能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对充值频率、充值地点等明显异常的情形,及时做出应急处置,甚至做出限制或者禁止行为。
从业者暗含“内部人士”
在五花八门的代充方式下,玩家在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通常接触到的是“中间商”,该中间商是非法代充从业者和玩家的桥梁,他们进行宣传和接单工作。中间商接到玩家的下单付款后,会将单子转到从事代充行业的人员手中,非法代充从业者则会通过已获得的代充渠道为玩家充值点券。
“一个币一个币地刷,不会被发现”“有自己的内部交易群,入群需交3W”,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代充从业者中,不少游戏公司的“内部人员”活跃其中。部分游戏运营商有丰富的员工福利,例如优先获得测试资格或在计费时提供大量折扣。内部职员可以利用该福利,将低价购买的游戏“点券”等原封不动地高价出售给第三方平台来赚取差价。其可以利用特权和程序来无成本刷“虚拟币”或“虚拟道具”等游戏元素,再通过直充或账号内转赠的方式实现低价代充交易。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可以发现许多经营5年以上的代充店家,标榜自己是“正规渠道”。记者查证过程中,在社交软件上发现数条内容为“XX旗下游戏代充,各大平台代充,懂的人来聊”的相关帖子。
未成年人无限制代充
对于未成年人选择游戏代充的原因,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是防沉迷限额,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代充的价格低、优惠多;亦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代充商家的营销花样会吸引未成年人进行游戏充值。
还值得注意的是,近九成的受访者反映游戏平台对于其他玩家赠予未成年人账号道具、点券红包的价值未设置上限,这导致代充可以通过“赠予”的方式无限量给未成年人账号充值;八成多受访者认为游戏平台应在每次充值时设置人脸识别,以确认是玩家本人充值,而非代充;亦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游戏平台存在技术漏洞。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实测,以“迷你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存在大量提供代充值服务的商家。随机进入一家,记者提供未成年玩家的迷你号,付款128元之后,商家口头询问“充值业务需要您回答是否成年且是否知晓虚拟商品一经充值无法退款”,得到“是”的答复后,充值成功到账(实际到账116元)。商家全程并未让提供任何证明材料或信息辅助核实身份。记者核查发现,通过该代充渠道,年仅10岁的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确能收到充值超额的游戏虚拟币。
在其他电商平台内,记者也发现,代充商家只会在商品详情页面表明“未满18岁禁止消费”,或口头询问买家是否成年,并不会进行有效的身份验证,未成年人轻易实现充值。这与南都本次民调结果一致: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商家不会杜绝未成年人使用代充服务。
而在社交软件上进行交易,更无需进行任何实名认证,未成年人代充行为并不少见。一名为“桃园绵绵子”的贴吧用户发布了一则代充帖,表示能8-8.5折代充多款网游,并附上了微信号及QQ二维码。记者扫码加入了“绵的1群”,群内多达1873人,是一个代充商家和玩家的线上交易群。值得注意的是,群成员信息显示00后用户占比超过六成。
民调数据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代充会超过未成年人游戏消费限额,使未成年人过度沉迷游戏;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代充使得很多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大量金钱。
平台调查
淘宝商家装饰性提示“未成年人禁充” 10岁账号代充直接到账
平台针对举报投诉回复“不成立”,称无硬性打击措施
2018年6月,淘宝发布公告关闭“网络游戏点卡>>手游充值”二级类目,在关闭期间,若卖家通过其他方式再行发布手游第三方代充商品或服务,则依照《淘宝规则》发布未经准入商品规则进行处置。
但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发现,淘宝不仅有大量游戏代充商家商品,未成年人游戏账号代充也轻易实现。不仅突破了防沉迷规定限额,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