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直到4月30日晚上,王景明才从广州飞往了美国洛杉矶。
在太平洋彼岸,事发后,查普曼大学学生会迅速跟中国大使馆取得联系。学生会代表吕忠央,此前也是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他说,学生会组织发起募捐,对王棚父亲赴美提供必要的协助,包括签证、机票、律师费用等。王棚父亲赴美之前,学校已举行了一次非正式的追悼仪式。
当天晚上,漫长的12个小时后,王景明抵达洛杉矶。看到查普曼大学校长和一群老师、学生来迎接他。
迷失与寻找
1992年11月,王棚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安居镇。
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常年奔波在外地摆摊谋生。王棚上小学三年级以前,一家人搬了三四次家,后来才定居在了绵阳市。王景明说,王棚得到父母的关爱太少,小时候有一些自卑。不过,李萍记忆中,儿子并不内向,他从小善良、懂事,人缘好。李萍记得,有一次,王棚爷爷买了一只甲鱼,打算炖起来吃,上幼儿园的王棚不忍心,偷偷地把甲鱼放回了河里。
王棚上大学以前,李萍不时去学校开家长会,总能听到老师对王棚赞不绝口,看到学校光荣榜上有他的名字。
父母离婚后,王棚随父亲生活。不过,王景明很少在家,经常一两个月才回去一次。上初中后,王棚上寄宿学校,只有周末回家。有时也去母亲那边看看。李萍不知道,父母离异对儿子的影响有多大。她至今记得,两人离婚不久,王棚曾写过一封“信”,称自己理解父母的苦衷,也知道他们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过得都很辛苦。“他从小懂事,会安慰人。”李萍哽咽。
2011年高考后,王棚考上了长春理工大学数学系。
在国外一家媒体采访中,王棚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称:“上大学以前,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应试考试上。但进入大学后,我发现自己迷失了,不知道以后想要做什么。于是,我开始进行户外运动,希望能通过体育活动打破界限,激发自己走出舒适区。 ”
2013年,王棚花了一个月时间,穿越1500英里,从成都骑自行车到达西藏拉萨。 2014年,他从北京搭便车,穿越大半个中国,到达四川成都。
从那时候起,李萍发现儿子长大了,有更长远的计划,看问题变得深刻。有的时候,李萍遇到什么问题,也会咨询儿子的意见。
那几年,王棚也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王棚在上述采访中说:“我在旅途中逐渐体会到对摄影的热爱,并在大学举办了主题摄影展“行走的力量”。因为展览的巨大影响,我成立了学生电影工作室Circle,并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执导了两部电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大学期间的执导经历,给王棚种下了电影梦的种子。
李萍觉得,王棚喜欢闯,愿意拼,更多是受其父亲的影响。她一直希望,儿子早点结婚生子,过安稳的生活,虽然她从没跟儿子说过。2015年左右,王棚提出想去美国学电影,李萍担心,出国留学学费、生活费开支太大,“哪里有钱呢”。
李萍的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做过宫颈癌手术,之后又查出患肠癌。李萍的伯伯有精神疾病,没有结婚,一直由他们家照顾。家里只有李萍和弟弟,弟弟家里条件也不好,母亲生病后,他一直在家里照顾母亲。
那时候,王景明通过做生意,生活慢慢有所起色。2011年左右,王景明带着一家人搬到了成都,但很快,王棚去了外地上大学,父子间的相处变得更少了。王景明说,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太少,他一直深感内疚,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支持他做想做的事情。
他说:“王棚想出国学电影,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他。”
“电影梦”
2016年下半年,王棚如愿去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他生活节俭,经常一件衣服穿四五年,头发长了也不去剪。王景明说,儿子背十几块钱的包,出国时背着它,回国时还背着它。他衣服破了洞,舍不得扔,缝一缝又带着到美国穿。王棚不在意吃、穿,对生活要求不高,一心痴迷于电影。他曾说,“是电影让我知道了自己是谁”。
一年半后,王棚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的艺术学士学位,紧接着成为查普曼电影学院的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