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低下的B面:“20岁到30岁,我胎停流产了11次”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主任鲍时华告诉八点健闻,自己临床上遇到胎停超过10次的患者非常多,甚至有胎停高达17次的患者。她们辗转多地求医,甚至不停地尝试试管婴儿,从黑发做到白发,但一些人还是无法生育。
为何胎停?原因扑朔迷离
发生在个体身上频繁的胎停,背后折射出的是胎停原因的不可捉摸,以及无从预防的困境。
不确定地发生,不清晰的诱因,不明确的原由——这些,无一不让遭遇胎停的女性感到绝望。
甚至有遭遇胎停的女性反问:为什么精心呵护、规律作息,但不幸的人还是我?
“小红书”App上,胎停的女性分享自己的经历,很多人用“毫无征兆”、“倒霉”等字眼形容那场毫无准备的意外。
在临床上,困境也是如此。胎停发病机制不清,尚未有定论。
近年来,不断有医疗研究团队试图解开胎停的谜题。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1年发布的一项综述研究指出,近年来胎停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胎停的发病机制除了已知的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感染因素、免疫因素、易栓因素之外,仍有50%左右的不可知因素,临床上没有非常明确的、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胚胎本身的缺陷、发育环境(生殖系统)的问题、甚至空气污染、职业压力,都可能成为胎停的诱因。
鲍时华告诉八点健闻,临床医生对胎停的认知和观念,其实也在不断变化。
“10多年前,大多数医生会将胎停判断为胚胎异常导致,认为胚胎优胜劣汰是导致流产的主要原因,”鲍时华说,“但自2010年我们医院设立了‘习惯性流产’专病门诊之后,近五年来其他医院类似的复发性流产专病门诊也逐渐增多。医生们逐渐意识到,对于频繁胎停、习惯性流产来说,胚胎优胜劣汰仅是流产原因之一,患者自身也可能存在其他致病因素,例如免疫、内分泌、易栓、感染等。”
但可以确定的是,女性生育年龄越大,胎停的发生率就越高。医学上将超过35岁以上的女性怀孕,在产检时会被定义为高危妊娠。
上海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原所长程利南告诉八点健闻,胎停的原因非常复杂,但随着女性生育年龄越大,卵子质量下降,其他疾病增加,胎停的发生率会升高。
“4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基本上有一半妊娠会发生流产。”
据上海卫生健康委统计,202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女性平均初育年龄30.73岁。根据2015年中国的小普查数据,25年来,我国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增长至26.3岁。而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应该为25岁到30岁之间。
而在我国,目前女性生育年龄的现状是,一胎生育的女性,年龄在推后;与此同时,二孩、三孩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当这些育儿女性,汇聚到临床时,不可避免地表现为胎停人数的增多。
陈素文留意到,二孩、三孩的政策放开后,再婚家庭、失独家庭中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前来就诊。但不少孕妇觉得,自己既然成功生了第一胎,之后的孕产也会理所应当地顺利,继而忽视了前期的筛查,导致胎儿因遗传因素停育。
“其实,国家的生育策略近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北京和睦家医院产科主任于莎莎告诉八点健闻,目前不提倡晚婚晚育,公众的观念也要随之改变,趁年轻抓紧生育,这样胎停的风险会比较低。
段涛则认为,近些年影像学、试管婴儿等技术的催生下,各种筛查诊断的时间越来越提前,颗粒度越来越细。筛查范围的扩大让更多胎停变得可见,统计口径变宽也是胎停增多的原因。
胎停背后的生育焦虑
没有动静的肚子,打破了女性对生育的想象。
在遭遇胎停后,很多女性突然意识到:胚胎停育,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一件事。
傅真在小说《斑马》中写道:曾几何时,她确信自己的一切梦想——出国读书、律师执照、幸福婚姻、崭新而重要的生活——都一定会在某处乖乖地等着她,就像一条训练有素的狗在等待着它的主人。
然而,胎停打乱了这设想的一切。胎停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