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年不涨薪到应届生年薪超50万元:芯片人才之渴何解?
陈大同说,这类人才创造的新技术能让人眼前一亮,也许当下无用,但未来能成为突破性的技术。比如知名半导体专家施敏是闪存技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非挥发性半导体存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IC卡、数码相机及便携式电子产品中。“从他提出这项技术,到最后用在生产中造成巨大影响力,花了20年时间,这种理论创新不得了。”
弥补人才缺口非一朝一夕:推进产教融合,大学要替产业界穿隧架桥
2020年12月底,集成电路正式被设置为一级学科。近年来,一些高校加快建立集成电路学院。去年4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加快培养集成电路紧缺高层次人才。去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宣布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揭牌成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举行成立仪式。
集成电路产业遭遇人才之渴,在高校供给端,市场所需的芯片人才如何培养?研究所里能够创造出颠覆性新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又该如何培育?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鹏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当前集成电路人才供给主要面临结构性失衡、人才流失、产教融合待提高三大短板。结构性失衡中,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乏。
但弥补几十万人才缺口非一朝一夕之事。当下为了解决芯片产能问题,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为了攻克“卡脖子”难题,也需要创新型人才。周鹏说,无论哪种培养,都需物理、化学、材料、电子、工程等知识。
要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长久的共同努力。周鹏表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内容,跟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期待仍有差距,并且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和实际工程经验匮乏,这一问题在工艺领域更明显。
重设计、轻制造是当下集成电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翻看了一些教材发现,90%的教学内容是设计,但制造也是集成电路产业重要一环。一名成熟的工艺工程师,培养周期起码需要3-5年。
高校与产业界存在一定隔阂,周鹏建议,高校和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前沿项目,高校围绕工程实践需求,针对性地教育改革,加强人才实践能力。同时,公司向高校阐明技术难点与需求,高校设定科研目标并根据成果对公司给予建议与指导。
正如2020年10月,南京江北新区联合企业、高校等共同成立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揭牌,它更像一个衔接高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以面向产业人才为定位,解决当前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难点,促进地方产业发展。
孙文剑表示,工程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阶段,很难单纯将学校学的知识马上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快速融入公司、快速上手。过去几年一个好现象是,很多学生即使在学校学习阶段,也参与了很多工程设计,不管是来自导师的项目还是自己的实习,他们不单单只专注于书本上的学习。“这部分学生的比例过去几年很明显越来越多,这样上手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对于高校、研究所里能够创造出颠覆性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周鹏表示,高校第一步应设计系统化的半导体课程以保证学生们扎实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广泛讨论的能力。
“老师们应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不局限于现有框架的束缚。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多提问、多尝试。突破常规是科研的常态。”周鹏说,关键要创造平等与自由的空间,在科研讨论中不分老师学生,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质疑的态度。“有的时候,许多振奋人心的突破正是源自于这样多角度、深度的讨论当中。”
“如果你已经知道这是一个急需的市场,它已经搞得轰轰烈烈、又热又闹了,这个时候应该想想怎么走在前面。如果大家都做3nm、2nm,你再去追赶3nm、2nm,等你赶到的时候它可能已经是1nm以下了。”美国工程院院士张懋中曾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解释大学的意义。
张懋中也是新竹交通大学的第11任校长,2019年从校长位置上退休后回到洛杉矶加州大学任教。他强调,今天研究型大学很重要的价值在于“发明未来”,而不是救产业燃眉之急。大学要往前走,替产业界穿隧架桥,先探寻与打通关节,寻找正确的方向和出路,甚至不可避免地在前面先尝试失败,以淬炼其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