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两场峰会接连登场,又来炒作“中国威胁”
02
结束德国G7峰会行程后,拜登将马不停蹄地奔往这次欧洲之行的下一站,西班牙首都马德里。29日到30日,北约峰会将在那里举行。
跟G7峰会类似,“应对中国威胁”也是北约峰会事先对外声张已久的主题之一。
22日以及更早的16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已先后在两个不同场合进行“预热”,尤其是对“中国威胁”大加炒作,生怕外界太过关注乌克兰危机而“忘却”中国。
斯托尔滕贝格称,北约马德里峰会将有五大焦点,包括商讨继续为乌克兰提供支持、审议芬兰和瑞典入约问题以及通过指导未来十年发展的新“战略概念”文件等等。
概括起来,对乌开战的俄罗斯是“最紧迫的威胁”,但中国也是北约“不能忘记的所有其他安全挑战”之一。
在把“中国威胁”渲染成“重头戏”过程中,这次北约峰会主要突出了两个关注点:
一是北约新“战略概念”文件将首次点名中国。
这个“首次”,被美国和北约官员说成是北约的“一个巨大进步”。斯托尔滕贝格称,他希望盟国会说中国对北约的“价值观、利益或安全构成一些挑战”。这听起来是在催30个成员国“统一战线”,实际是代表北约进行毫不掩饰的“政治宣示”,明确针对中国。
另一个关注点,就是日韩澳新四个亚太国家领导人也去了马德里。
在北约2030改革方案中,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明确定义为北约在亚太的四大伙伴国。在目前为止的表态中,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尤为积极,他也将成为第一个出席北约峰会的日本首相。
还没动身前往欧洲,岸田就已经表示,将把日本与北约的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15日宣布这个消息时,他就说要在北约峰会上强调,“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能容许武力片面改变现状的行为”。
把俄乌冲突引向亚太,这套嗑儿,岸田以及日本右翼政客已经重复了不止一次。北约峰会,将成为他们的又一个放大器。
较之日本,韩国在涉华方面表现得相当谨慎。
韩国总统府方面在22日介绍情况时试图撇清“嫌疑”,强调韩国总统首次参加北约峰会,并不代表韩国将转向反华反俄政策。
但连一些韩媒都说,尹熙悦的马德里之行,将被看做是“强化韩美同盟和配合美国外交战略的姿态”。韩国国内也有不少声音认为由此对中俄造成刺激,“得不偿失”。
03
显然,拜登这次是想借着俄乌冲突和渲染“中国威胁”,跟欧洲甚至部分亚太盟友再刷一波“团结”。但正如一些美媒观察到的,就连欧洲国家也不那么同意在北约框架内对中国采用强硬措辞。
它们有至少两方面的担忧:一是不希望北约变成一个“全球联盟”而被分散力量;二是不希望明确将中国列为对手。
一位欧洲问题学者对补壹刀说,西方内部的这种分歧越来越明显了。
欧洲大国虽然也想借助危机提升自身影响,但从自身利益出发,它们更倾向于对俄乌冲突进行危机管控,未来希望跟俄罗斯回到谈判桌上,在对中国方面上不想走向极端。
但美日等国明显是想利用这场危机,把在欧洲和亚太的地缘政治对抗打造成长期趋势,甚至进一步扩大化。美国拼命地把自身战略意图强加到盟国身上,将欧洲和亚太安全问题混为一谈,既为绑定中俄,也为绑定其他盟友。
西方内部的这两种分歧性趋势,正在进行较量。
就在“空军一号”飞往欧洲时,美欧不少媒体和观察家都注意到拜登身后那一大摊甩不掉的“烦恼”:通胀居高不下,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堕胎权之争背后的保守主义政治回潮,11月份中期选举民主党人形势堪忧……
在国内面临重重压力的情况下,拜登这次访欧,“必须更加专注于‘我能带回什么?而不是“我能向世界展示什么?”这决定了他跟以前一样,一边嘴里大呼“团结”,一边继续把盟友推向前沿为美国“遮风挡雨”。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