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中年失业:“他小心的问我,能不能帮他交这个月的养老保险”
在父母们眼里,工作是人生的大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们——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和县城的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没有上过太多学,最大的优势是“吃苦的能力”,通常在时代浪潮面前缺少选择的机会,只能顺着往下漂。
人在年轻的时候,许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他们心甘情愿用体力换取生活。当他们逐渐年迈,失业来临的时候,也很容易成为脆弱的一群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选择更少,摆在面前的是被嫌弃的年纪、无法分辨的招聘信息和社保以及养老金焦虑。
父母失业的故事不仅仅属于父母,对于这些刚进入社会不久、对未来还没有太多想象的年轻人来说,父母的失业以及再就业,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更多实感。4个年轻人和他们家庭的生活碎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用于窥见普通人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想办法把日子过下去。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文 |谢婵
编辑 |楚明
运营 |绘萤
刘美玲 25岁
“他非常不好意思地开口提醒我,
能不能帮他交这个月的养老保险”
每个月底的最后一天,我都会接到我爸的电话。他在电话那头非常不好意思地开口提醒我:“能不能帮我交这个月的养老保险?”每次我微信回复他“已交”,都会收到一句“谢谢”。我给他买了600多元的鞋,他会说谢谢,我给他买一口百元的小炖锅,他也会说谢谢,甚至是几十元的东西,他也说谢谢。
我以为女儿给爸爸买这些是天经地义,但我爸总是一句谢谢,让我觉得生疏。也可能,他想说的是对不起,他可能始终觉得亏欠我。
我爸妈是做生意的,服装、超市、工程、小吃店等等都干过,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在退休前夕,他们以“破产”“失业”结尾。
我记得很清楚,我爸向我坦诚自己“破产”的那天,当时我还在国外念硕士的最后一学期,他在电话那头嚎啕大哭。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见到我爸哭,他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含糊不清地说自己上次哭是奶奶走的时候,这是他人生里的第二次。
我忘记了那通40多分钟的电话里,听到了多少遍“对不起”。我基本处于一个错愕的状态,甚至错愕到来不及难过。很多时刻,我都恍惚觉得电话那头的人根本不是我爸,就是一个痛苦的五十几岁的中年男人。那怎么可能会是我爸呢?我爸可是无论多贵的雅思班,还是要出国念书,都一口就答应我的人。
挂了电话后,我回过神来。那天,我听着一首非常欢快的歌,吃着冰淇淋,却放声大哭了起来。我记得那份冰淇淋折合人民币60元一盒,为了节约生活费,那天之后,我再也没买过它。毕竟,用60元点一份水煮牛肉,以我的食量,可以分成5顿吃,吃到后来一段时间,闻到水煮牛肉的味道都想吐。
爸爸的破产意味着,我们家的的车子、房子都将被查封,还有一个巨大的金钱窟窿等着他补,他得重新找一份工作。做生意没有本金是指望不上了,他想过开滴滴,但车子马上就不属于他了,他也想过去当个门卫、保安,但他已经57岁了,没有人要他。
▲ 图 / 视觉中国
你要是问我爸爸年轻的时候有多意气风发,我其实也讲不上来,我只知道我们家在县城还没有什么车的时候,就有一辆宝马,大家都还在翻盖手机的时候,我就用上了iPhone4S,高中的时候,我是班上唯一一个拥有iPad的人,还有一张每个月可以刷2万元的信用卡。
我怎么也想不到,他去了亲戚家的包子店打工。有一天,他和我视频聊天,我看到冒着白气的蒸笼前,我爸像早餐店里最常见的大叔一样,穿着白色围裙,戴着白色袖套、白色口罩。非常不搭的是,他头上还戴着我送给他的MLB的棒球帽,脖子上系着我在免税店花了几千元给他买的围巾。可能因为太久没见过他了,我一下觉得他老了、颓了。我第一次看到他两鬓花白的头发,还有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
那一天,他在镜头前,非常得意地和我说:“你知道吗?我虽然在这里打工,但来买包子的人都以为我才是老板。毕竟你爸当老板这么多年,气场还是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