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重组后首个还息日“失约”:负债1300亿,富商新掌门面临大考
在积攒下原始资本后,方威又通过收购亏损国企发展壮大。一家家经营不善的国企在他手中扭亏为盈,《英才》杂志戏称其为“国资捕手”。
2002年,方威重组了国有企业抚顺炭素厂,从此开启整合炭素产业的序幕。第一次“抄底”国有资产时,方威年仅29岁。
次年,方大集团正式成立。接下来几年,莱河矿业、沈阳焦炼煤气、合肥碳素悉数被方威收入囊中。
2006年6月,方大与兰州炭素集团签署协议,接过国企兰州海龙科技(现名方大炭素)的经营权,首次走进资本市场。
当时方大集团旗下已经有 3 家碳素生产企业,而兰州碳素集团是国内名列前茅的碳素企业,但因经营不善,海龙科技流动资金短缺,拖欠职工工资,股权被法院公开竞拍。
方大集团通过竞拍,成功拿下海龙科技司51.62%的股权,并承诺归还兰州碳素集团占用海龙科技的2.77亿元资金。然而,后续方大集团并没有支付现金,而是将原有的3家碳素厂以 2.81 亿元的估值注入海龙科技上市体系,可谓一举多得。
2007年,海龙科技改名为方大碳素,成为方大集团旗下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此时的“方大系”雏形初显。
2009年,国企南昌钢铁改制,57.97%的股权在江西省产权交易所挂牌,竞购中不乏宝钢集团、五矿集团、华菱钢铁等实力国企。但和多年后重组海航的剧情一样,不被看好的方大集团以黑马姿态胜出。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钢铁对受让方的前置条件要求为,“2007年、2008年及2009年1至6月连续盈利”、“资产总额不低于100亿元、净资产不低于40亿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
当时就有钢企人士表示,这样的条件简直是拒同行于门外,质疑是为方大集团“量身打造”。
这起收购案在多年后还被媒体质疑。《新财富》杂志2012年3月发表文章称,方大屡屡“蛇吞象”,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靠的是非完全市场化的协议收购;以及非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的行政力量的强力介入。
另据新京报,方威“抄底国企”的发家历程,曾被认为和2014年落马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的仕途有多处交集。
2014年6月14日苏荣落马。当年6月27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罢免了方威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按照代表法的有关规定,方威的代表资格终止。
但在这次风暴中,方威仍“全身而退”,受罚者另有其人。2017年12月19日,江西省原国资委主任李天鸥涉嫌滥用职权罪受审。
据江西都市报等新闻报道,检察机关通报案情简介称,2009年6月至10月,被告人李天鸥在担任江西省国资委党组书记、主任、省国资委南钢公司改制重组领导小组组长期间,滥用职权,使得方某集团低价受让了南钢公司57.97%的省属国有股权,导致特别重大的公共财产损失。
此后,方威继续推进其国企收购生意,将东北制药、中兴商业和北方重工等国企纳入“方大系”旗下,目前已拥有方大炭素、方大特钢、东北制药、中兴商业和ST海航5家上市公司,炭素、钢铁、医药、商业和航空5大业务板块。
尽管如此,收购海航,无疑是方威的一次豪赌。有方大集团的高层曾表示,方大集团2021年大概有150亿左右的净利润,这五年每年都有100多亿的利润。
这意味着,接盘海航集团的航空板块,方大集团一次花掉了过去4年的利润。
方威还能否继续“点石成金”?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注:本文是雷达财经(ID:leidacj)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