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进出变化实属平常,亦正体现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应有的特质及功能。过去两年,多国减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及财政刺激措施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打击,在2020年期间有大约500亿美元流入港元体系。
近期虽然环球地缘政治及通胀等因素,加上美国收紧货币政策,令环球金融市场波动。但综合最新的数据,以及金融市场的情况,香港的货币和金融体系仍然十分稳健,港元市场交易继续保持畅顺有序,市场流动性充裕,未察觉资金流动出现异常情况,亦无迹象显示有大规模沽空或冲击港元。
证券时报记者:随着美国加息,若港元汇率继续走弱,那金管局是否有足够能力支持港汇?目前香港银行存款数字的增减变化是怎样的?
余伟文: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开始实施,经历过多次经济周期,一直行之有效,是维持香港货币及金融稳定的基石。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汇率按市场供求于7.75至7.85的兑换保证范围内浮动,金管局为银行提供7.75强方兑换保证及7.85弱方兑换保证。
当港元汇率触发“弱方兑换保证”,金管局会应银行要求以7.85兑换保证水平买港元沽美元,资金流出港元体系,港元拆息上升的压力增加,有助抵销套息交易的诱因,让港元汇率稳定于7.75至7.85的区间内。
随着美国加息,市场预期港美息差扩大,资金会逐渐从港元流向美元,因此港元汇率由强方转弱属预期之内,是正常现象。除了息差因素以外,港元兑美元汇价同时受其他市场因素影响,例如港股表现。港元市场如常有序运作,港元汇率亦一直按市场供求于7.75至7.85的兑换保证范围内浮动。
香港金融市场拥有强大坚固的缓冲和抗震力,足以抵御外在因素引发的市场震荡。外汇基金拥有价值超过4万亿港元的资产,当中80%以上是外汇储备,有足够能力确保港元与美元之间的兑换。
香港银行体系稳健,银行有充裕的资本和流动性缓冲,主要银行流动性覆盖率超过150%,远高于国际标准。香港银行总体存款保持稳定,2021年银行体系总存款额按年增加4.6%,当中港元存款上升1.4%,今年首4个月保持升幅,两个数字较去年年末分别增长0.8%和1.6%。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机构(比如对冲基金及指数基金管理人等)、私人财富是否正在撤出香港?
余伟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及人员的进出实属平常,个别金融机构会不时因应其业务考虑,如业务重心转移、企业重组等,调整在香港的部署。
事实上,近年亦有不少世界领先的金融机构在港扩充业务,当中涵盖银行、私募基金、资产管理集团等。这些金融机构都了解到亚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透过聘用更多人手及扩充香港业务,可以更好地利用香港优势,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区内的财富管理等业务。
此外,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持续增长。2020年金融机构在香港管理的资产按年上升21%至35万亿港元,当中约三分之一的增幅来自净资金流入。截至2021年底,在香港获发牌进行资产管理的持牌法团数目为1979家,按年增长5%。香港私募基金业稳步上扬,2021年管理的资本总额达1800亿美元,位列亚洲第二,仅次于内地,按年增长11%。
灵活管理外汇基金
维持货币及金融稳定
证券时报记者:香港今年首季度罕有地出现“股债双跌”,外汇基金的收益出现大幅波动,面对全球金融市场不明朗因素,金管局如何应对,避免陷入股、债、汇三面夹击局面?
余伟文:受制于疫情反复、通胀加剧,以及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影响,加上俄乌局势引发的地缘政治危机升温,资产市场于2022年第一季经历了大幅波动。外汇基金与其他投资者一样,短期表现无可避免受到影响。
2022年的投资环境将继续充满挑战,在通胀升温下,全球各大央行或会实施更进取的货币紧缩政策;若地缘政治形势持续恶化,亦会引致资产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和调整。环球股市因过去几年建立的偏高的估值在第一季已出现调整,如货币政策再急速收紧引致债息大幅上升,会令外汇基金的股票及债券投资面对同时受挫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