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不明朗的因素,我们一直因应市况变化,灵活地管理外汇基金,适时适量地调整资产配置,并作出适当的防御性部署。具体而言,我们作出了以下四项部署:
第一,在美国加息的预期下,外汇基金增加了现金和浮动利率债券的比例。浮动利率债券让我们可以尽量减低债券“息升价跌”的负面影响。
第二,外汇基金一直以来都会适当地调整非美元资产带来的外汇风险,以降低美元进一步转强所带来的账面汇兑损失。
第三,在过去几年,我们通过持有抵御通胀的投资产品,以及加大“长期增长组合”下的另类投资(包括房地产及基建投资等实物资产),令投资组合更多元化,更有效地分散风险。“长期增长组合”一直表现出色,自2009年开展投资以来的内部回报率年率达15.4%。
第四,我们会继续维持资产组合的流动性,确保有需要时能迅速提供资金维持香港的货币及金融稳定,及配合政府提取财政储备存款以应对疫情。
欢迎内地人才落户香港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业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人才储备方面,是否有考虑面向内地人才市场?
余伟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有赖于便利的营商环境、世界级的基建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条件,也有赖于一班专业和优质的金融人才。作为一个开放的知识型经济体,香港汇集世界各地精英,一方面可以壮大我们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便利知识和国际经验的交流,有助提升香港金融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以我们去年联同香港银行学会推出的首届“银行业衔接课程”(B.E.S.T.)为例,200多名参与的大学生中有大约三成是内地来港就读的学生。这些年青人透过我们的衔接课程更加了解银行业热门领域的实用知识,包括银行知识(B)、绿色及可持续金融(E)、软技能(S)和科技(T),为他们日后留港发展打好根基。
近年来,内地企业来港发行离岸债券和进行融资(包括绿色融资)活动与日俱增,不少于香港设有业务的金融机构和外部评审机构均有所扩张,除吸纳本地人才外,亦积极引入内地人才。
随着互联互通、绿色金融及金融科技等举措为业界带来庞大机遇,加上国家作强大后盾,香港金融市场将大有可为。
编辑:叶舒筠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END